88彩

印度批评通用电气拖延发动机交付,光辉战机再添新烦恼

印度批评通用电气拖延发动机交付,光辉战机再添新烦恼

大家有没有想过,花了几十年搞出来的国产战斗机,结果关键零部件还得靠别人?这事儿最近又在印度身上演了一遍。说出来都让人替他们着急。

光辉战机交付计划再生变数

去年底,印度空军信心满满地宣布,2026年能拿到至少6架“光辉”国产战斗机。按理说,这应该是个好消息。毕竟大家都知道,印度在2021年下单了73架单座版和10架双座教练型,合同金额不低,野心也不小。

可现实是,所有美好设想都被一颗小小的发动机卡住了。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直言不讳:拖延都是因为发动机供应没跟上。F404发动机原定2023年交付12台,到现在只到货1台。听起来像极了“快递丢件”,但这可不是淘宝上买个电饭煲,这可是决定飞机能不能飞起来的大事。

发动机难题背后的尴尬

美国通用电气这次让印度有点坐立难安。原本大家以为合作有保障,没想到现实如此骨感。发动机到不了,飞机连总装都谈不上。关键是,这还不是第一次遭遇类似问题。

回头看看,“光辉”项目从1983年起步,至今已经折腾了快半个世纪。2001年才首飞,2015年算是“用起来”,可等到2019年才正式服役。这速度,放在全球主流战机研发史上,也是少见的慢。眼看着“光辉”还没全面铺开,技术就已经落后了。

“光辉”战斗机,名副其实的“拖延症”代表

说实话,光辉战斗机一路走来,问题真不少。发动机进口受限,航电系统多次返工,自主率一直提不上去。很多人都调侃,这款飞机还没正式服役就已经过时了。

面对现实压力,印度只能一边抓紧推进“光辉MK2”,一边加大进口。MK2虽然被赋予厚望,但目前还只是原型机阶段。即便技术指标再堆高,也不过刚摸到四代半战斗机的门槛,距离真正的世界领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采购计划与产能的两难

除了最初的订单,印度在2024年又宣布要采购97架“光辉MK1A”。但实际上,这笔大单还没最终落实。现在全印度只造出来38架“光辉”,距离百架目标差得远。

斯坦航空公司话说得漂亮,如果发动机供应顺畅,2026年能造出16架;再顺点,2027年起年产量有望提升到27架。听起来挺有希望,但这全都建立在“如果”能拿到发动机的前提下。现实里,谁都知道,这种乐观预测往往面对的更多是“意外”。

老旧战机难退役,隐患随之而来

“光辉”交付慢,老旧米格-21就得继续飞。可这些苏联时代的老飞机,早已过了巅峰期。继续服役无疑增加了飞行事故风险,这可不是耸人听闻,前几年印度空军的事故新闻就没断过。

每一架新“光辉”都被寄予厚望,承载着“替代老爷机”的梦想。但发动机一拖再拖,飞机交不了,老机型怎么退?风险只会越积越大。

多线采购,战略摇摆

眼看着自主生产进展缓慢,印度也没停下买买买的脚步。法国产“阵风”战斗机成了新宠,甚至还把目光投向了美制F-35和俄制苏-57。自主研发和高价进口同步推进,能否形成互补,还是资源重复消耗,目前还很难下定论。

从技术角度看,外购先进机型短期内能补上战力缺口,但对提升本土研发能力帮助有限。印度既想要“面子”,也想要“里子”,但这两头都想抓,实际操作起来总有点力不从心的感觉。

自主研发的路,远比想象中艰难

从零开始造战斗机,听起来很燃,做起来却步步维艰。发动机卡脖子、航电系统不成熟、生产线不顺畅,这些问题哪一个都不容易解决。印度光辉项目的经历正好说明了一个道理:复杂工业体系,哪有一蹴而就的捷径。

但话说回来,哪怕过程再曲折,这种自主研发的经历可能会让印度航空工业积累不少技术和经验。路漫漫其修远兮,吃过的苦、踩过的坑,说不定哪天真变成了宝贵财富。

结语

发动机供应一再延误,光辉战斗机项目再遭新麻烦,印度的军工自主梦再一次被现实泼了冷水。理想很丰满,现实却让人频频叹气。也许只有经历了足够多的波折和试错,才能真正打下属于自己的底子。未来如何,谁都说不准,但这场“光辉”之路的马拉松,注定还得继续跑下去。

88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