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报道,在2025年10月28日,东部战区空军某空域,10架攻击-11隐身无人机组成的编队在强电磁干扰中完成战术机动,随后分工实施侦察定位、电磁压制与精准打击,整套“侦察-干扰-打击”流程仅用3分多钟便达成作战目标。这场训练直接验证了攻击-11的集群作战能力,让敌方重金构建的防空网络面临“防不住、打不透”的困境。
技术破局:隐身与智能的双重革命
攻击-11集群的作战优势,根植于两大颠覆性技术突破:极致隐身设计与数字孪生驱动的自主协同。作为全球首款实战部署的飞翼式隐身无人攻击机,攻击-11的外形设计本身就是对传统空战装备的颠覆——无尾翼布局配合翼身融合结构,将机身45%的材料替换为复合材料,表面覆盖宽频纳米吸波涂层,雷达反射截面积(RCS)低至0.001平方米,相当于一只麻雀的雷达信号特征。更精妙的是其射流控制技术,取消传统舵面后通过6个微小射流孔调节飞行姿态,彻底消除了气动舵面带来的雷达散射源,使“爱国者-3”这类防空系统的探测距离缩短70%以上。
此次训练的核心亮点在于数字孪生技术的实战应用。每架攻击-11都在虚拟空间拥有精准镜像,通过高速数据链实现“物理机-数字机”的毫秒级数据同步。当编队遭遇电磁干扰时,数字孪生系统可实时模拟战场环境变化,自主规划最优规避航线,甚至预判敌方雷达扫描周期调整突防时机。这种“虚拟推演+实体执行”的模式,使10架无人机的编队响应速度达到0.01秒级,远超人工操控的反应极限,即便部分无人机数据链中断,仍能依托预存的数字模型完成协同任务。
支撑集群作战的还有硬核性能打底:10米翼展的机身内藏2吨载荷舱,可携带8枚精确制导炸弹或空地导弹,一次出击即可覆盖多个高价值目标;4000公里的最大航程与超20小时的航时,使其从东南沿海起飞后可覆盖整个西太平洋空域,作战半径达到1500-2000公里;0.9马赫的飞行速度配合1.5万米升限,既能实现快速突防,又能规避中低空防空火力拦截。
作战逻辑:“10机集群”的穿透式打击闭环
攻击-11集群的“侦察-干扰-打击”闭环,构建了一套让敌方防空系统难以应对的战术链路。在此次东部战区训练中,10架无人机通过数字孪生系统自动完成功能分工,形成高度协同的作战单元:
- 侦察定位层:2架无人机开启EOTS-86光电瞄准系统,在电磁静默状态下对200公里内目标进行立体扫描,通过分布式孔径雷达构建实时战场地图,将航母战斗群、指挥中心等目标坐标同步至集群数据中枢;
- 电磁压制层:3架无人机释放空射诱饵并开启内置干扰吊舱,模拟歼-20的雷达信号特征,制造数十个虚假目标,使敌方雷达陷入“信息饱和”状态,此前测试中这种干扰模式曾将“爱国者-3”的拦截效率从70%骤降至30%;
- 精确打击层:5架无人机依托前两层提供的目标数据,采用“波浪式突击”战术依次投射弹药,8枚精确制导炸弹的命中误差均控制在5米以内,实现“发现即摧毁”。
这种战术的致命之处在于“去中心化”特性。攻击-11集群不存在传统意义上的“指挥机”,每架无人机均可通过数字孪生系统共享战场态势,即便1-2架被击落,剩余机体能自动补位重构作战链路,突防成功率仍保持在98%以上。在复杂电磁环境下,这种“无核心、自修复”的集群逻辑,让依赖“探测-锁定-拦截”线性流程的防空系统彻底失效。
战略价值:第一岛链的“防空破袭者”
攻击-11集群的列装,为中国空军的“区域拒止”体系注入了关键变量。其1500-2000公里的作战半径,恰好覆盖第一岛链内的冲绳嘉手纳基地、关岛安德森基地等核心军事节点,若从076型两栖攻击舰上弹射起飞,作战范围可进一步向远海延伸。对于航母战斗群这类高价值目标,攻击-11集群可采用“低空突防+饱和打击”战术:多方向渗透至防空圈内层后,同时发射反辐射导弹摧毁护航舰雷达,再以精确制导炸弹打击航母甲板设施,迫使航母失去作战能力。
从作战效费比看,攻击-11的单机成本仅为F-35的1/10,10架集群的总投入远低于一枚“萨德”拦截弹的造价。用低成本无人机消耗敌方昂贵防空导弹,再实施精准打击,这种“以低耗高”的战术让对手陷入“打得起但拦不起”的困境。美国智库2025年推演显示,若遭遇30架攻击-11集群突击,一个标准航母战斗群的防空导弹库将在12分钟内耗尽。
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体系融合能力。攻击-11可与歼-20S形成“有人-无人协同”组合,由双座型战机后座飞行员担任“空中指挥官”,调度无人机群执行高危突防任务;也能与歼-16D电子战机联动,构建“电磁压制+隐身突击”的复合打击网络,使传统防空体系的预警时间从20分钟压缩至3分钟以内。
全球格局:无人空战的中国领跑优势
攻击-11集群的实战化部署,让中国在全球隐身无人机竞赛中确立了领跑地位。俄罗斯的“猎人-B”无人机虽早于2019年首飞,但至今未完成10架以上的集群协同测试;美国的XQ-58A“女武神”虽具备集群潜力,但2025年10月才实现双机与有人机的协同训练,且其RCS值(0.01平方米)是攻击-11的10倍,隐身性能差距显著。
这种优势源于体系化思维的提前布局:攻击-11从研发之初就同步规划了舰载适配性,加装尾钩后可通过福建舰与076型两栖攻击舰的电磁弹射系统起飞,成为全球首个实现“陆海空三域部署”的隐身无人机集群;数字孪生技术的应用不仅服务于无人机,更已延伸至六代机研发,为未来“有人机-无人机-卫星”的跨域协同奠定基础。
我们看到的是从2019年国庆阅兵首次亮相到2025年集群实战化训练,攻击-11的发展轨迹清晰展现了中国空军的转型路径:以隐身技术打破防御壁垒,以人工智能重构作战逻辑,以集群模式形成数量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