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拿起一瓶果汁或一包火腿肠,是否会盯着成分表里的‘山梨酸钾’‘柠檬酸钠’心生疑虑?市场监管总局近期动作频频,从肉制品的‘风险管控清单’到饮料行业的‘双减’倡议,一场关于食品添加剂的透明变革正在发生。专家解读:‘监管不是一刀切禁止,而是守住安全底线。‘减’添加剂是为了‘升’品质——用更好的工艺和天然原料替代。’这套‘标准制定、监督检查、行业引导’的三支柱体系,如何让企业每天为自己做‘健康体检’?作为消费者,我们只需记住三点:看配料表顺序、认准大品牌、理性看待‘零添加’。吃得安心,背后是一场政府、企业与消费者的共治。
主持人:说真的,你有没有那种时候,买肉制品或者饮料,第一眼看成分表,心里嘀咕‘这添加剂会不会太多’?我每次买火腿肠都这样,你呢? 嘉宾:哈哈,我懂你,我老婆也是,一看到‘山梨酸钾’‘柠檬酸钠’就皱眉。但其实啊,你我这种担心,监管那边早就听到了,而且动作不小——市场监管总局最近专门开了发布会,说白了就是冲着‘添加剂怎么用才安全’来的。 主持人:哦?那他们到底做了啥?总不能光开个会就完了吧?我猜你肯定要讲‘风险管控清单’‘日管控周排查’这些词,但我先问你——这些词听着像政府文件,咱老百姓咋理解? 嘉宾:你问得对,我来给你掰开揉碎讲。比如说‘两超’——你听这词儿怪吓人,其实就是‘超范围、超限量’用添加剂。打个比方,就像你做饭放盐,放一勺是提味,放半瓶就是咸死人,对吧?监管就是盯这个‘半瓶’的边界。 主持人:嗯,有画面感了!那‘风险管控清单’又是啥?听起来像企业自己写的检查表? 嘉宾:没错!就是企业自己每天要做的‘健康体检表’。比如肉制品厂,得有6个专门的清单,管采购、管储存、管用料、管记录——每天查一遍,每周排一次隐患,每月开个调度会,说白了就是‘日打扫、周整理、月盘点’,让添加剂的使用全程透明、可追溯。 主持人:哇,这么细?那饮料呢?我夏天最爱喝橙汁,听说现在有‘非浓缩还原果汁’标准,是不是意味着更天然? 嘉宾:对!这就是监管的聪明之处——不是一刀切禁止,而是分门别类。比如《非浓缩还原果汁 橙汁》这个标准,直接规定‘不得添加食品添加剂’,等于给天然果汁划了条‘纯净线’。而且,88家大型饮料企业联合发倡议,搞‘双减’——减用量、减品种,说白了就是‘能少加就少加,能不加就不加’。 主持人:88家?这数字听着挺实在啊!那肉制品那边呢?我记得你说过‘百家大型企业’? 嘉宾:没错,百家大型肉制品企业联合发倡议,喊的是‘共铸肉品安全 同护百姓餐桌’——听着像口号,但背后是实打实的自律机制。你想想,如果连行业老大都带头守规矩,小厂子想乱来也难。这就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共治模式。 主持人:但说真的,我有点担心——标准统一了,会不会让所有肉肠都一个味儿?或者饮料都寡淡无味?你懂我意思吧? 嘉宾:你这问题问到点子上了!监管不是要消灭多样性,而是守住安全底线。比如饮料‘双减’,不是让你喝白开水,而是鼓励企业用更好的工艺、更天然的原料去替代添加剂。换句话说,‘减’是为了‘升’——升品质、升健康、升体验。 主持人:那从你专家角度看,这套监管体系最核心的是啥?我猜不是单点突破,而是系统工程? 嘉宾:聪明!总结起来就是‘三支柱’:第一是‘标准制定’——给你划清红线;第二是‘监督检查’——天天盯着你别越线;第三是‘行业引导’——让企业自己想守规矩。三脚架缺一腿都站不稳,对吧? 主持人: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我们作为消费者,现在能更放心了吗? 嘉宾:放心是相对的,但安全是有保障的。你只要认准正规渠道、看清楚标签、别迷信‘零添加’神话——其实合规的添加剂比你家厨房的酱油还安全。关键是,监管在动,企业也在动,咱们自己也得动——多看一眼成分表,就是给安全加一道保险。 主持人:说得太好了!那最后给听众留个实用小贴士吧——下次买肉肠或饮料,你最建议我们关注啥? 嘉宾:就三点:第一,看配料表——添加剂排在后面、种类少的更优;第二,认品牌——大厂有自律压力,更不敢乱来;第三,别被‘无添加’忽悠——有些天然成分也可能有风险,关键看是否合规。 主持人: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祝你有个愉快的一天,记得——吃得安心,活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