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什么样的中国导弹,能让世界头号军事强国都感到后背发凉,甚至急得专门立项去追赶?
这可不是我瞎掰,故事的主角叫霹雳-15。当年它一亮相,那独特的双脉冲发动机技术,直接让太平洋对面的五角大楼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美国空军的高官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承认,他们现役的AIM-120导弹在射程和性能上已经落后,由此催生了所谓的“导弹差距”论,并火速启动了代号为AIM-260的新一代导弹项目,目的就是为了追上霹雳-15的脚步。
就在美国人如临大敌、砸下重金埋头追赶的时候,一个让人有些哭笑不得的消息从南边传了过来。印媒兴高采烈地报道,说他们在边境冲突中捡到了霹雳-15的残骸,并且已经“成功破解”了核心技术,这才“逼得”我们不得不淘汰霹雳-15,赶紧换上新型的霹雳-16。
一边是世界头号强国耗费巨资、动员整个军工体系才敢说能追赶,另一边是捡个零件就宣称破解成功,这戏剧性的反差,让人不禁想问一句:这事儿,靠谱吗?
咱们稍微动动脑子琢磨一下,这逻辑就跟听了个段子似的。首先得明白一个最基本的常识,我们对外出口的武器和自己核心部队用的,从来都不是一个版本。
就算印方真的拿到了什么,也大概率是技术上做了“降级处理”的外贸版霹雳-15E。这就好比你买了一台手机的“青春版”,就想凭着它去逆向工程出顶配旗舰版的芯片和算法,这现实吗?
更何况,现代尖端武器的保密手段,早就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那些藏着核心算法的芯片,都带着“脾气”呢。一旦检测到未经授权的拆解,内部的自毁程序就会瞬间启动,要么直接清除所有关键数据,要么干脆来个物理自毁,别说破解了,连给你完整看一眼的机会都不会有。
退一万步讲,就算你运气逆天,拿到了一枚完好无损的自用版导弹,逆向工程也不是拆个玩具那么简单。这背后需要的是一整套强大且完整的工业体系来支撑。
就拿霹雳-15那个让美国人都头疼的双脉冲发动机来说,里面用到的特种高温合金材料,需要承受超过3000摄氏度的恐怖高温。我们国家在这一领域积累了上百项专利,从冶炼配方到加工工艺,全是独家秘方。
反观印度,他们自己的“卡佛里”航空发动机项目,研发了三十多年,至今都没能实现量产装机,连常规的发动机都搞不定,又怎么可能靠着一块捡来的碎片,就攻克尖端材料学的技术壁垒呢?这中间的技术鸿沟,根本不是靠“捡漏”就能填平的。
那既然不是被逼的,咱们为啥要这么快就让功勋卓著的霹雳-15“退居二线”,换上霹雳-16呢?答案其实很简单:不是因为它不够好了,而是因为我们需要“更适合”的。
我打个比方,咱们的歼-20隐身战机,它那个内置弹舱,就像一个尺寸固定的顶级行李箱,里面能装多少东西,直接决定了它出门能办多少事。
霹雳-15性能虽强,但4米的个头在弹舱里还是显得有点占地方,最多也就塞4枚。而新来的霹雳-16,就像是为这个行李箱量身定制的“压缩行囊”,弹长缩短,直径变小,一下子就能多塞进去一到两枚。
千万别小看这一两枚的差距。在瞬息万变的空战中,多一枚导弹,就意味着多一次攻击机会,多一个消灭敌人的可能。
以前可能需要两架歼-20才能应对的空中编队,现在一架或许就能搞定,这带来的作战效率提升是几何级的。我们换导弹,不是因为旧的不好,而是为了让我们最锋利的“矛”——歼-20,变得更加致命。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我们作战理念的全面升级。现代空战,早就告别了单打独斗的骑士时代,而是体系与体系的对抗。霹雳-16的列装,正是我们新一代“空战体系”里至关重要的一环。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歼-20作为空中的“隐身刺客”,全程不开雷达,保持绝对静默。而在数百公里外的后方,我们的空警-500A预警机,就像一只“天眼”,早已将战场态势看得一清二楚。它发现目标后,直接通过数据链将目标信息发送给歼-20。
歼-20接到指令后,甚至不需要自己锁定,直接发射霹雳-16,然后立刻掉头脱离,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不留一丝痕迹。导弹则在预警机和自身导引头的接力引导下,扑向目标。
这种“A射B导”的作战模式,将歼-20的隐身优势发挥到了极致,也让飞行员的战场生存率大大提高。这种作战模式的革新,才是我们换装霹雳-16的真正目的,其意义远比单纯的导弹性能提升要重大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