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海某海域,两架轰-6K轰炸机超低空掠过美军“里根”号航母甲板,机翼下挂载的鹰击-12超音速反舰导弹闪着寒光。这一幕发生在2023年的实战化演练中,迫使这艘十万吨级核动力航母紧急转向撤离。这个让美军官兵惊出冷汗的场景,见证了“六爷”的坎坷升级之路。
上世纪50年代末,中国航空工业几乎从零开始。面对技术空白,中国选择了仿制苏联图-16轰炸机这条务实之路。苏联专家撤离后,留给中国的是零散的零件和图纸,前进之路变得艰难曲折。
早期仿制的涡喷-8发动机故障频发,油耗大、推力不足,最初平均300小时就需要大修,与苏联原装产品相去甚远。在没有先进设备的情况下,科研人员只能土法上马,通过一次次风洞试验收集数据,慢慢调整改进。这种“拆了装、装了拆”的逆向研究过程,为中国航空工业积累了宝贵经验。
经过不断改进,轰六从最初航程仅2400公里、载弹量3吨的“铁疙瘩”,逐步转型为多功能空中打击平台。最新改进型已经能够挂载6枚鹰击-21高超音速反舰导弹,凭借1500公里射程和10马赫突防速度,实现超视距精确打击。
轰六的蜕变关键在于“以导弹代飞机”的技术路线。现代战争中,轰炸机的生存能力高度依赖防区外打击,而轰-6通过搭载多样化武器系统,成功转型为高效导弹发射平台。
通过换装新型涡扇发动机,轰-6K的航程提升了30%,作战半径覆盖第一岛链。数字化座舱、卫星导航和电子战系统的引入,使其能与歼-20等五代机实现数据链协同,融入全军作战网络。
日本《军事研究》杂志测算,升级一架轰-6K的成本仅为全新战略轰炸机的1/10,却能达到图-160三分之二的载弹量。巴铁曾提出采购轰-6K方案:8600万美元的成本(含3枚鹰击-21导弹)即可压制印度航母,而印度建造一艘驱逐舰需11亿美元。这种“花小钱办大事”的策略,让中国在隐身轰炸机成熟前,仍能通过200余架轰-6机群维持战略威慑。2024年南海演习中,轰-6J发射C-602反舰导弹击沉退役“基德”级驱逐舰,验证了“以导弹代飞机”路线的实战价值。
轰六的升级过程不仅是为了提升战斗力,更承担着技术验证的重要使命。轰-6K的数字化飞控系统、卫星数据链整合,后来都用到了其他机型上。轰-6N取消机腹弹仓以加装空中加油设备,这一设计既延长了航程,又验证了空中加油技术的可靠性。这套加油系统后来被直接“移植”到运油-20上,当运油-20以75吨的输油能力为歼-20“喂奶”时,没人想到其核心技术竟来自这架六十年前的苏联老飞机。
目前轰-6机群规模超过美俄现役战略轰炸机总和,200余架飞机形成“蜂群效应”。每架轰-6K可挂载6枚鹰击-21,单波次即可投射超千枚高超音速导弹。这种“量变质变”在西太平洋尤为显著:轰-6K作战半径3500公里,搭配射程1500公里的鹰击-21,打击范围覆盖关岛;轰-6N空中加油后作战半径达5000公里,可威慑夏威夷。当8架轰-6N挂载鹰击-21组成编队时,美军航母战斗群面对的已不是传统轰炸机,而是移动的高超音速导弹发射平台。
中国军工始终秉持“将现有技术发挥到极致”的理念。这种“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务实,最终攒出三大核心技术:远程打击体系、空中加油技术、导弹适配能力。这个六十年的老平台早已成为中国战略空军的隐形基石。
如今,轰-6机群仍在持续升级,而中国军工的务实智慧,正在改写现代战争的游戏规则。在隐身轰炸机成熟前,这些“移动的东风快递中转站”,依然是维护国家主权的钢铁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