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吗?一个被朝野讥为“绣花枕头”的文官,竟在边疆三个月内连下十余城,打得吐蕃将领自乱阵脚!开元十五年的河西战场,唐军从节节告急到扭转乾坤,仅用不到百日的时间。是谁挑起了这场看似不可能的逆袭?他既不以武勇著称,也被传文笔平庸,怎么就成了边陲救火队长?背后还有哪些惊人秘密等待揭晓?
朝中一派说他:“文采平平,说话像背课文,打仗更别提。”另一派却拍桌辩护:“他家门生贵族,胸中自有大局,能围点成方,才是真英雄。”这场关于萧嵩能力的唇枪舌剑越演越烈,大家都盯着河西节度使这个空缺等着看笑话。就在吐蕃铁骑压境的前夜,“大将无才”的标签突然要被撕掉还是加固?真正的答案,显然比争论更刺激。
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真相堆砌开来。第一层,是家世与预言:南梁皇族后裔,夏荣、陆象先都曾点名夸他潜力无限。第二层,是朝堂提携:姚崇、宋璟看中他的人品与眼光,把关键文件拱手交给他。第三层,是“笔头风波”:为苏頲撰诏书时写不出“国之瑰宝”的气势,被笑称“徒有美貌不成器”。第四层,是真刀真枪:吐蕃入侵,瓜州失陷、河西告急,玄宗破格委以重任。
普通将士口中却是另一番景象:“当时我们还在打听,‘大帷幄'到底行不行?可真正动起来,才知这位节度使心有猛虎。”
多方声音此起彼伏,让人摸不着头脑:他是赴死挑战?还是被推上绝路?
冰山初露,表面似乎风平浪静:朝廷急差已下发,军粮已供给,河西军心看似稳固。可暗流涌动——有人说此任不过是挟荐政治需要,根本没指望他有大作为;有人认为就算他赢得一两场小胜,也不过是“打鸡血式”飘忽;还有人私下议论,若真靠他这模样去战场,能不能扛过一打就算厉害。
反方声音犹如潮水般涌来:府衙文官直言,若战败,萧嵩必成替罪羊;边疆老将摇头,宁可派个铁血将军都不信文官能镇边关。这股质疑之风几乎要把所有热血鼓动淹没,只留下满堂的冷嘲热讽。
出人意料的反转出现:萧嵩并不抡大刀冲杀,而是用三招“连环妙计”调动全军节奏。先是精准选将,裴宽、郭虚己、张守珪被放到最危险的前锋;再用反间计,在吐蕃阵中散布“悉诺逻与唐将秘密通话”的假消息,让对手内部自乱阵脚;最后以装死驰援之法,张守珪在危急时刻假装溃退,骤然反扑,把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一系列步步为营之计,让河西战场一举逆转。异乡雪山下,唐军旗帜重立,吐蕃铁骑狼狈撤退。这一刻,所有嘲笑戳在笑脸上,转为惊呼连连。
胜利的喜悦还没浓厚,新的危机就接踵而至。边疆刚刚恢复的粮道被山匪截断,连年征战带来的军费赤字成了朝中争论焦点。李林甫等人在背后开始动手脚,一纸“贿赂风闻”突袭而来,直接将萧嵩推下云端。朝堂上的分歧越发尖锐:一边说他用人有度、立功无数;一边说功高震主、该以重典压制。二者互不退让,让这场胜利的余温变作新的权力博弈,和解似乎遥遥无期。
说实话,这出“文弱公子救边疆”的戏码够曲折,但也让人看清几个漏洞:玄宗一边嫌弃他文才差,一边又把重担揽给他,这决策像把一副既不合脚又满是裂缝的鞋,偏要走万里路。既然看重谋略,为何不同时补强后勤和武将?既然信任出身,为何不早些整顿朝堂氛围?这一连串选择都像是现场组队的随机搭档,随意又冒险。我们表面看见了英雄尽显神威,却忘了那背后隐没的制度裂痕和利益算计。恭喜了,真是把“功勋”和“质疑”一起搬上了舞台。
假如你是天子的位置:信这位“绣花枕头”的谋略,还是果断把守边关的重任交给更有战绩的老将?有人说,只有苦练谋略才是长远之计;也有人指责,边疆稳固更靠铁血与士气。是信任潜力无限的新人,还是坚守传统经验?留言区等你把算盘划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