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冰泉的幸存之路
8月25日,中国恒大正式被从证券市场摘牌。这家曾引领行业风潮的房地产龙头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历经16年的发展后,最终黯然退场。昔日被誉为“宇宙第一房企”的恒大,如今在债务危机中逐渐淡出公众视野,留下的是沉重的债务负担与无数感慨。
然而,在恒大集团整体陷入困境的过程中,其旗下的一项业务却意外地生存了下来。它并非地产开发,也非足球俱乐部,而是一款矿泉水产品——恒大冰泉。
为何唯有恒大冰泉能够在这一轮危机中得以延续?
恒大冰泉的跨界之路
01 高调亮相:地产思维进军快消行业
2013年11月,广州天河体育场,恒大足球队成功夺得中国足球历史上的首座亚冠冠军。那一夜,除了奖杯与球员的荣耀,电视镜头中还频繁出现了另一个新面孔——恒大冰泉。
许家印的思路十分明确:能否将地产领域的“恒大速度”复制到快消行业?他提出了一个极具冲击力的目标——三年内实现数百亿元销售额,十年内达到1500万吨产量。
然而,当时恒大在饮料领域几乎一无所有:既没有水源,也没有生产线和销售渠道。一切皆依赖资金投入。其广告策略也体现了典型的恒大风格:仅用三周时间便投入13亿元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广告投放,各大屏幕纷纷出现恒大冰泉的身影。
在当时看来,这种做法并不显得突兀。毕竟,恒大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广泛的知名度以及庞大的流量基础,从地产跨界进入饮料行业,似乎具备一定的可行性。
02 现实冲击:销量难以匹配声量
尽管广告迅速提升了恒大冰泉的知名度,但实际销售情况却远未达到预期。2014年,恒大冰泉的销售额仅为10.9亿元,与最初提出的百亿目标相去甚远。与此同时,亏损却持续扩大,当年即亏损23.7亿元,三年累计亏损接近40亿元。
定价策略成为一大短板。恒大冰泉每瓶售价从5元起,被外界戏称为“金汁玉液”。消费者或许出于好奇尝试一次,但难以形成长期消费习惯。而农夫山泉、怡宝等品牌早已在市场中树立了“高性价比”的消费认知,恒大冰泉的“高端定位”难以真正站稳脚跟。
恒大退出饮料业务
2016年,恒大集团决定进行战略调整,逐步退出部分非核心业务。其中包括粮油、乳制品及矿泉水等消费板块,均被整体出售。自此,恒大冰泉首次完成产权变更。许家印长期以来的“饮料梦”也随之宣告终结。
翠林系接棒恒大冰泉
新掌舵者登场:翠林系接手
接棒者为翠林系。尽管这一名称在公众视野中并不显眼,但其背后所牵涉的人物却与恒大有着密切关联。
翠林系的实际控制人王忠明,早年曾任职于恒大体系,后南下创业,逐步建立起自身的资本实力。他不仅承接了恒大的消费业务板块,还深度参与过恒大的融资项目。
在其主导下,恒大冰泉开启了“去恒大化”的进程。通过股权结构的梳理,品牌背后的实际控制方已变更为翠林农牧集团,而非恒大本身。
换言之,“恒大”仅作为商标留存,企业的真实归属已发生根本性变化。
04 战略调整:从高端定位转向“2元水”
真正推动恒大冰泉焕发新生的,是其战略方向的重大转变。
2022年,恒大冰泉推出全新包装的天然矿泉水,定价为2元/瓶。与早期主打的高端路线不同,此次产品强调的是“好水,不贵”的理念。
这一策略体现了对市场的深刻洞察。中国矿泉水市场长期由农夫山泉、怡宝、百岁山等品牌主导,若继续走高价路线,难以突围。唯有以低价切入,才能打开市场空间。
恒大冰泉的优势在于其优质的水源,主打天然深层矿泉,富含多种矿物质。宣传重点也由“奢华”转向“健康与日常”,既保证了品质,又贴近大众消费水平。
这一步,使其从此前的高风险快消尝试,回归到务实的竞争轨道。
05 转型成效:数据回暖显现
转型带来的积极影响迅速显现。
恒大冰泉崛起之路
2021年前八个月,恒大冰泉的营业收入同比增长了38%,其中低钠矿泉水的销售增幅达到84%。无论是电商平台还是线下销售渠道,均实现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
更为重要的是,市场对恒大冰泉的认知发生了积极转变。消费者逐渐摒弃了以往“恒大烧钱玩票”的印象,开始将其视为一款能够与农夫山泉、怡宝等品牌同台竞争的饮用水产品。
如今,恒大冰泉已不再仅仅依赖广告宣传来维持存在感,而是真正成为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品牌之一。
恒大冰泉幸存原因
为何恒大冰泉能够幸存?
当恒大集团陷入债务危机,其旗下多个项目纷纷受牵连,而恒大冰泉却在风暴中得以存活。究其原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四点:
首先,提前布局。在恒大债务问题全面爆发之前,恒大冰泉已顺利完成股权转让,从而规避了被牵连的风险。
其次,实现“去恒大化”。虽然品牌仍保留,但在管理层面已彻底剥离与恒大的关系。这样既保留了品牌的市场影响力,又有效隔离了债务风险。
第三,调整价格策略。从最初的高价定位转向“2元亲民”路线,成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找到生存空间。
第四,依托品牌惯性。早年通过大量广告投放积累的知名度,使其在转型后仍具备一定的市场认知度。消费者对这一品牌名称仍有记忆,尽管其背后的企业已非昔日的恒大。
换言之,恒大冰泉之所以能够幸存,关键在于“错位发展”:它提前脱离恒大体系,并进行了战略上的及时调整,从而避免了随恒大一同沉没的命运。
然而,即便存活下来,恒大冰泉依然难以摆脱“恒大”的阴影。
目前,瓶装水市场竞争激烈,农夫山泉、怡宝、百岁山等品牌早已占据稳固的市场份额。恒大冰泉虽借助“2元策略”打开市场,但矿泉水本身的生产成本较高,长期低价销售将严重压缩利润空间。
此外,“恒大”这一名称仍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带来了较高的品牌辨识度;另一方面,消费者在提及该品牌时,难免联想到恒大此前的财务困境和负面新闻。这种心理负担,短期内难以完全消除。
来源:何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