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置季一到,群里就炸开锅,谁转业去哪、哪儿待遇好,哪儿又清闲点,战友们各种盘算。一个说“还是进体制,稳定最重要”,另一个直接来一句“钱不到位,一切免谈”,还有的憋着劲琢磨“怎么能少干多挣”,场面堪比选秀大会。其实转业路上,真到了选岗位,说再多理想都得让位给现实,收入问题一摆出来,大家立马都清醒了,理想先放一边,生存才是王道。
都体会过军营的日子,身上这身军装,穿着光荣。但部队有什么好处?实打实的,每月账上到点打钱,补助、津贴、福利一项不少。大冬天取暖空调随便开,吃喝睡住都包了,手机一查余额不用多心。想想转业后拿到的工资条,地级市九级管理岗科员,实发四千五,公积金、职业年金还有个盼头,可侯鸟一样的节奏啊,也就能糊口。国企五六千听着不错,有些单位年底分红多一截。可部队那种收入水平,一下断崖式下滑。身边老王,老家河南,一年半前退伍,分到市政交通集团一个维修岗,原先部队一万出头,现工资拿到手五千左右,小孩刚上小学,房贷三千,家里每月还要贴补娘家弟弟读书,一家五口,每月预算一算,根本不够花。钱的问题,不是谁都能乐观的聊“诗和远方”。
有制度,不等于有保障,《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写得很明白,和同级人员同工同酬,听着公平,可现实工资水平就摆在那,这不是光说堂而皇之话就能解决。有战友进事业单位,工勤岗,真进了以后工资三四千,有的月还不到四千。战友讲:“以前想着人前人后有面子,实际每月账单一来,只能家里人紧衣缩食。”老战友们对“面子能当饭吃吗”这句,再熟悉不过。
有战友看重清闲,奔着“事少离家近”选了岗位,清闲是真的,钱不多也是真的。这种岗位,真不是谁都能撑得住。人在岗位上坐着,活不多,收入低,还要背责任,出了纰漏一顿通报。档案岗位,每天数文件整理材料,年底上级查一查,差一点问题全单位都要背锅。真遇事了,责任嘣就落自己头上,钱没拿多少,压力一样跑不掉。钱不够用,搞得家里也不安生。
再说离家近,谁都想家门口上班,可县里的岗位多半就是那么点工资,跟市里、郊区国企、开发区完全没得比。交通方便,开二十分钟车换来每月多两千块钱,谁还跟钱较劲。老李的选择不少,县城岗位稳妥易进,可真算开支,还不如每天远点。两千块钱对于一家人,就是莫大的安全感,孩子补习班报起来,大人生点病也不用东拼西凑。
有些人讲机关事业单位才有“正式工”味道,家里人都盼着“铁饭碗”。可现实什么样?正式工也得看钱。工资四千的“面子岗”干着,这头还得打着零工、送外卖,场面挺尴尬。钱干瘪了,什么面子都成了空架子。两头都不落好,抬不起头出去,回家还捉襟见肘,一年下来存不了几分。
讲“钱多”不是说别的都不重要,但现实生活,柴米油盐,你得先确保家里能过。军士退伍,刚安置那几年,经济压力最大,传统观念“吃苦耐劳”摆在那,可一个月工资刚好用来打平生活开支,一点风吹草动,直接陷入困境。高薪岗位,国企尤其是垄断行业的国企,效益好,工资高,电力、燃气、水务、烟草,这些行业,部门岗普遍六七千,年底十三薪、年终奖,拿到十多万稀松平常。不比事业单位,工资可控,晋升还慢,没有绩效的那种收入,真赶不上高效益的企业。
开发区、高新区财政雄厚,岗位给力,地方发展主战场,用人单位待遇高,一线单位起薪六七千,绩效、补贴居多。管住管吃,年底分红,生活质量直接上台阶。有事业单位还带执法津贴、外勤补贴,市场监管、综合执法这些岗位,收入真不少。每月多几百块甚至上千,地方政策一查就清清楚楚,标准明了,能不选高薪谁选清闲?三甲医院、高级学校这些公益二类事业呢,绩效分配权大,待遇高,岗位干得好能上七八千工资,比大部分基础事业单位高不少。
说着安置选岗像打仗,其实真一点不假,主次矛盾分清楚。前几年体制内“混资历等晋升”,熬出头才见钱,可一进地方,不主动争取,不跳槽提升,十年都在原地打转,工资涨得慢又慢。钱多了,才能学习、考证、提升自己,不至于为了每天开销发愁。有人转业进国企,岗位忙点,工资高,用存的钱上培训班,拿新证书,随时准备跳槽,收入越跳越高,这才叫良性循环。
说到底,“钱多事少离家近”,只能三选一,真遇到兼顾没那么容易。横竖权衡,还得以“能养家糊口”为轴心。面子、清闲都行,关键时刻银行卡余额最实在。转业安置,先把经济账算明白,别光听“领导关怀”,眼睛瞪大点,多打听,多比一比,效益好的单位先上,铁饭碗其次,事业第三位。心里有数,人生不慌。
战友们,兜里有钱,心就安,有资本立足地方,安置安家。选岗位,别讲虚头巴脑的话,这一点最关键,前提是让家人过得好,让自己有活路。文章最后,愿各位战友,选好岗位,落地生根,家庭幸福。文章对你有用,欢迎扩散,身边有需要的兄弟也可以看看。也欢迎评论区说说你们的“安置经验”,信息流通多点,大家一起过得舒心。
我们秉持新闻专业精神,倡导健康、正面的价值观念。如有内容修正需求,请通过官方渠道提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