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朋友聊天提到东北发展,突然想起老家亲戚总念叨的一个话题:黑龙江有几个县级市,说不定哪天就变成哈尔滨或者周边大城市的区了。这事儿听着新鲜,其实国内早有先例。就像小区合并成大家庭,你说日子会更好过吗?还真得两说。特别是五常、嫩江、铁力这几个地方,各有各的活法,要是真调整了,老百姓的灶台怕是都得晃一晃。
说到五常,我舌头尖上立马泛起米香。去年朋友寄来一袋五常米,煮饭时满屋飘香,孩子直接空口扒了半碗。后来我才明白,这米好吃真不是吹的。你看那地方的地形,丘陵像波浪似的起伏,松花江淌过留下厚厚的泥沙层。有次看农业节目,专家捏着黑土说:“这土攥得出油,插根筷子都能发芽。”更妙的是地下水,老乡打个井就冒清泉,水稻最爱这种润而不涝的环境。再加上白天晒得猛夜里凉得快,稻子攒足了糖分。2018年他们收了69万多吨大米,全国三分之一的饭桌上可能都飘过五常米香。不过现在卖得贵了,超市里动辄十几块一斤,普通人家哪顿顿吃得起?
有意思的是,这么个聚宝盆要是归了哈尔滨,还真像把金元宝藏进大仓库。我有同学在五常搞合作社,去年喝酒时发愁:“你说咱这招牌米,变成哈尔滨的区属特产,还能保持身价不?”但转头想想,要是借着省会资源搞深加工,把米酿成酒、磨成粉,说不定能卖出黄金价。网上有人琢磨,五常独立发展或许像单打独斗的小贩,融入大城市反倒能进高级商场。这话糙理不糙,可具体咋整,谁也不敢拍胸脯保证。
往北走到嫩江,又是另一番光景。去年夏天坐船经过,江面货船呜呜地跑,可岸上的老乡跟我说:“看着热闹,钱袋子不见鼓啊。”细问才知,这里守着黄金水道,铁路网却没接上大动脉。从嫩江拉货到佳木斯,卡车得在坑洼路上颠三百多公里,运费比别处贵三成。我亲眼见卡车司机老张蹲在路边修车,满手油污地骂:“这破路,每月多耗两千油钱!” 要是规划中的铁路真能通车,好比给血管搭了桥。听说设计图上,新线能直连中东铁路,到时候黑龙江的木材、粮食哗啦啦往外运,搞不好能盘活半个省的物流。但工地上还长着荒草呢,这事儿还得等靴子落地。
最让我揪心的是铁力。前年跟驴友团穿越小兴安岭,站在山脊上看林海翻涌,松涛声灌满耳朵。导游指着一望无际的绿浪说:“咱脚下这林子,顶得上南方一个省的面积。”这话不假,铁力2.1万平方公里地盘里,森林占了七成多。可游客越多,垃圾越扎眼。我在露营地捡过矿泉水瓶,当地护林员老李叹气:“上周刚清完,这又满了。” 要是真和伊春抱团发展,高级酒店配原始森林,滑雪场挨着白桦林,听着挺美。但想起九寨沟的教训,游客大巴排成长龙时,山涧清水还能那么透亮吗?
聊到这儿突然想起个事。老家县城前年并区时,王婶的粮油店突然要办新执照,工商所跑得腿细了一圈。这种鸡毛蒜皮最磨人。网上论坛里常有人担心:撤市设区后,医保社保会不会断档?孩子上学划片怎么算?可另一边,开民宿的小年轻倒盼着:“客源多了才好回本啊!” 你瞧,同一个政策,小商贩和上班族的算盘珠子拨得完全不同。
说到底,城市合并就像两口子搭伙过日子。五常捧着金饭碗,嫩江揣着通行证,铁力守着翡翠山,真要进一家的门,该谁掌勺、钱怎么分,处处是学问。官方文件里总说“优化资源配置”,可老百姓更关心菜价涨不涨、班车通不通。上次回黑龙江,听出租车司机老赵嚼槟榔:“管它叫市还是区,能让我多拉两趟活才是真格的!” 这话糙得扎心,却点透了根本——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那些地图上的线条怎么画,终究得落到万家灯火是否亮堂。(全文共21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