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针对叙利亚大马士革的“斩首式”空袭,以色列或许觉得精准而果断。他们本想一举击垮新兴政权的意志,巩固南部所谓的“防御区”。可这极限施压,非但没奏效,反而可能亲手给他们“喂”出一个更难缠的对手。
从局势演变看,以色列这次,怕是下了一场战略误判的重注。
火,谁添的?
冲突最初的火苗,燃在叙利亚南部苏韦达省。7月13日,德鲁兹武装和贝都因部落起了恶性冲突,短短几天,死了两百多人。
叙利亚新政权,由沙姆解放组织组建,抓住机会,从首都大马士革派兵南下,说是“保护平民”,实则要掌控苏韦达省。
以色列看这架势,直接视为对他们南部“防御区”战略的威胁。毕竟,这战略长期依赖与当地德鲁兹人的关系。于是,7月14日和15日,他们连续两天对叙利亚目标空袭。
真正的“大戏”在7月16日上演。以色列祭出了第七轮,也是最猛烈的打击。空袭直扑大马士革心脏地带,叙利亚总参谋部大楼和总统府附近区域都挨了炸。国防部长卡茨更是放话,这是“沉重打击的开始”。意图很明显:不让叙利亚统一南部,还要德鲁兹人更依赖以色列。
新对手,自己养的?
以色列最大的算盘打错了:他们低估了对手的决心。原本以为叙利亚新政权不堪一击,但领导人艾哈迈德·莎拉,在电视上讲话硬气得很。
他公开谴责以色列是“侵略”,还誓言“叙利亚不会成为混乱之地”。这种硬气和民众的凝聚力,以色列大概率没想到。
更关键的误判,在于他们忽视了叙利亚真实的地缘和军事潜力。以色列国土不过2.2万平方公里,叙利亚却有18.5万平方公里,战略纵深大得多。
叙利亚新政权不止有伊朗的支援,更得到了俄罗斯一整套军工体系的输血:S-400、苏-35,甚至T-90坦克生产线。
叙利亚军队,打十年内战可不是白打的,实战经验丰富。俄罗斯在乌克兰战场积累的低成本武器战术,也可能被叙利亚学去。以色列那点传统认知,早该更新了。
再加上沙特、阿联酋这些海湾国家正给叙利亚重建掏钱。以色列这波打击,反倒像是在把一个有地缘优势、大国撑腰、新兴资本注入、还打过硬仗的叙利亚,往“2.0版抵抗阵线”的路上推。
盟友,还铁吗?
以色列这次行动,还有一个“后遗症”,就是国际支持开始松动。美国这个老盟友,态度已经不是无条件支持了。
参议员鲁比奥公开表示,各方已达成一致,“特朗普总统全程盯着此事”。美国官员甚至直接警告以色列:再这么搞下去,未来军援可能受限。
这分明在说,美国不想被中东这摊泥潭再拖下水。这警告,搁在几年前,可想都不敢想。
欧洲那边更复杂。加沙问题让欧洲民间反以色列情绪高涨,连欧歌赛上都嘘声一片。各国政府呢,一边担心霍尔穆兹海峡被封,能源危机爆发(中东占全球液化天然气出口20%),一边又怕局势升级带来新一轮难民潮。
他们对以色列的支持,开始变得犹豫和分裂。一边是叙利亚得到俄罗斯和海湾国家等多元支持,另一边是以色列传统的欧美支持基础却在动摇。这鲜明的对比,让人看到以色列未来的路,可能真不好走。
赢了战术,输了棋局
回看7月16日大马士革的硝烟,以色列或许觉得战术上是赢了。但从战略层面讲,这恐怕是彻头彻尾的失算。
他们非但没能阻止叙利亚新政权的整合意图,反倒可能加速了一个更强大、更危险的邻居的崛起。
同时,以色列赖以生存的国际支持体系,也因为这种激进政策,变得不再稳固。如今的中东棋局,光靠军事优势是保不住绝对安全的。任何自以为是的强权,如果忽视了对手的韧性和复杂的国际变局,精心策划的“胜利”,最后都可能变成给自己挖的坑。大马士革的硝烟是散了,但以色列真正的麻烦,也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