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演习时锣鼓喧天,救灾时鸦雀无声。
菲律宾667万人在台风中苦苦等待时,那些平日里在联合军演中高调亮相的"铁杆盟友"们,突然就失了声。
对此,马科斯只能在演讲的时候三番五次暗示"中菲才是真朋友"。
作者-水
当"铁哥们"突然失声
台风来了,"盟友"却静悄悄。
就在2025年7月下旬,三股台风像约好了一样,从不同方向夹击这个西太平洋岛国。"韦帕"、"范斯高"、"竹节草"——这三个听起来挺温柔的名字,却给菲律宾带来了前所未见的灾难组合拳。
数字是冰冷的,但背后的痛苦是灼热的。667万人受灾,30人遇难,7人失踪。马尼拉的街道变成了水道,灾民们爬上屋顶等待救援。
104条道路和14座桥梁完全瘫痪,农业损失8000万元人民币,基础设施损失更是高达4.9亿元,这可不是小打小闹。
菲律宾这个年均遭受20场台风的国家,面对三重风暴的叠加打击也显得脆弱不堪。排水系统还停留在西班牙殖民时期的水平,垃圾堵塞管道,洪水倒灌,马尼拉主干道积水深及汽车轮胎。
说句实话,救援行动迟缓如蚂蚁爬行。
政府仅依靠卡车运输救援物资,几乎不动用运输机等高效手段。28万人流离失所,其中约12万人被紧急转移到疏散中心,这些临时安置点大多已人满为患,就连最基本的食物、饮用水和医疗设施都难以满足。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问题来了。
那些曾与菲律宾签署防务协议、举行联合军演的"盟友"身在何方?
就在灾难发生前五个月,日本防卫大臣中谷元还站在菲律宾拉乌尼翁省的军事基地内,信誓旦旦地宣称菲律宾位于"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地区"。
今年4月,美日菲三国领导人在华盛顿举行历史性三边会谈,讨论加强安全合作。会后联合声明直接提及中国,宣称拥有相同的"基本价值观"。
可当真正的灾难降临菲律宾时,这些高调的安全合作框架却未能转化为有效的灾害响应机制。日本计划出口的"雷达数据分析控制系统"无法预测洪水路径;美日讨论的"舰艇联合开发"项目未能运送一箱救灾物资。
这种诡异的安静,让人不得不怀疑所谓的"兄弟情"到底有几分真。
马科斯心里的那杆秤开始摇摆
就在盟友们集体装哑巴的时候,马科斯开始了他的"暗示大法"。
这位菲律宾总统在灾后的国情咨文中,用词开始变得格外耐人寻味。他主动谈及中菲关系,表示两国"基于互信与尊重的伙伴关系仍在发展",并暗示"未来合作空间更广"。
注意,他用的词汇是"朋友",而且在演讲里被重复了三次。
更有意思的是,马科斯开始频繁强调"务实外交"。在一次媒体简报中,他甚至表示:"我们不能永远做表面文章"。这句话没提谁,但大家知道是在说谁。
从"共同防卫"到"区域稳定",从强调军事合作到谈论"综合互助",马科斯的外交辞令发生了微妙但清晰的转折。
说到底,这不是情绪化,而是现实主义的政治算计。
菲律宾国家灾害管理署甚至建议建立"多边灾害援助快速通道",其中明确写入"加强与所有愿意参与救援的国家协同机制"。这句话一出,中国媒体迅速转发,美日外交人员选择观望。
马科斯心里那杆秤,明显开始倾斜了。
他试图在"美日安全"与"中方合作"之间搞平衡,但现实不轻松。演习继续搞,基地继续建,但台风一来,美日的人不来。中国没参加演习,也没设军事点,却送来了粮食和药。
这就叫"场景错配",对比鲜明得有些刺眼。
民众感受最直接。一边是看到武装直升机训练飞过山头,一边是志愿者徒步搬物资到孤岛。很多人第一次认真问:我们要的到底是哪个"安全"?
当地媒体开始疯狂质疑发问:"我们帮过别人,现在怎么没人帮我们?"街头舆论更直接,一句"美国不来,中国会不会来?"在社交平台疯传。
在这种左右为难中,一个似乎被遗忘的选项开始重新进入视野。
那些年,谁在风雨中不曾缺席
说起来也是有趣,记忆这东西总是在关键时刻苏醒。
2020年塔尔火山爆发时,中国驻菲大使黄溪连带着一万两千枚防尘口罩抵达灾区,成为首位抵达的外国使节。
当时八打雁省体育中心安置点响起的"CHINA!CHINA!"呼喊声,穿越了火山灰烬,温暖了无数人心。
那时候,菲律宾政府文长官梅地亚尔蒂向中国使馆求助:火山灰笼罩下的马尼拉,防颗粒口罩价格飞涨,市场断供。中国使馆立即将国内运来的馆员自用口罩全部捐出;随后厦门市紧急援助的口罩通过厦门航空通宵运抵。
八打雁省长曼达纳斯在记者会上动情地说:"中方这一友好举动是绵延千年菲中友谊的明证。"
时间再往前推,2021年台风"雷伊"重创菲律宾中南部时,中国政府迅速宣布提供100万美元紧急人道主义援助现金,同时调运1万吨大米驰援灾区。
没有繁复仪式,也没媒体刻意放大,只是一句"我们来了",便实实在在将食物送进了菲律宾灾民的锅中。
2022年洪水冲毁菲律宾数百条乡村道路时,中国大使馆低调公布援赠:500万人民币现金、价值2000万人民币的各类应急物资,包括帐篷、净水器、干粮与医疗用品。
当时菲律宾媒体感叹:"每次天灾,中国永远是最早到达的那一个。"
想想也是醉了,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做出明确回应:"中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而且中国从未也永远不会要求相关国家用自然资源作为贷款担保。"
可这一次,情况却有些不同。
中国的确表达了慰问,但大规模援助却没有像以往那样迅速跟进。为什么?答案或许要从马科斯政府上台以来的一系列动作中寻找。
今年5月,菲律宾公务船强行进入中国南沙群岛的铁线礁和渚碧礁海域,并组织了非法登礁活动。7月初更是与美军联合进行了所谓的"夺岛作战"演练。
接受了中国援助后,却宣扬中国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是为了"转移焦点"。
用中国成语来形容,那就是中国不援助"白眼狼"!
即便如此,中国民间仍展现出温暖和善意。福建商会捐赠200吨大米驰援灾区,有博主通过直播带货方式筹集捐款达150万元人民币,部分中方渔民更自发组建"渔民互助队",协助救援。
这些温暖的记忆与冷漠的现实一对比,整个地区的格局似乎都在悄悄发生变化。
这道选择题,不只是菲律宾在做
台风过后,留下的不只是废墟,还有深深的思考。
《华盛顿邮报》刊文质疑美国在盟友危机时刻的缺位表现,《日经新闻》分析称日本对菲援助政策需要重新评估,连国际舆论都开始对美日的冷漠反应投以批评的目光。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南亚研究所专家指出"天灾成为检验真实盟友关系的试金石",美国智库学者也不得不承认"军事联盟无法替代人道主义合作"。
更有意思的是,这场台风的影响正在向整个地区扩散。
菲律宾国内,副总统杜特尔特女儿公开批评马科斯"只会向美国要糖果",参议员帕奎奥呼吁重新审视对华政策。7月28日,马科斯在国情咨文中"感恩美国"的发言引发公愤,连副总统莎拉·杜特尔特、姐姐伊美·马科斯等政要均未出席。
演讲当日,上千名民众走上街头抗议,焚烧马科斯与特朗普的卡通肖像,高喊"卖国求荣"的口号。
这种民意的觉醒,不是偶然的。
印尼、马来西亚等东盟国家开始重新评估在中美间的平衡策略,越南、泰国等国更加重视与中国的人道主义合作机制。台风事件成为地区外交重新洗牌的催化剂。
说到底,当西方的"自由开放印太"理念在人道危机面前显得苍白无力时,中华文明"雪中送炭"的传统却依然闪闪发光。这种差异,不是策略问题,而是价值观的根本分歧。
中国坚持"有原则的人道主义"立场,美国面临盟友信任危机,菲律宾在外交天平上的摇摆加剧。这预示着西太平洋地缘政治格局的深刻调整。
人道主义外交正在成为21世纪大国软实力竞争的新战场。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谁能在关键时刻体现文明的温度,谁就能赢得人心,进而影响地区格局的走向。
中菲是搬不走的邻居,历史和地理注定两国命运紧密相连。
面对灾难,中国展示的是仁义与大度,是患难见真情的中式人道主义。反观那些高喊"自由开放印太"的盟友,在菲律宾最需要帮助的时刻,选择了转身离开。
这道选择题,不只是菲律宾一个国家在做,更是整个时代文明走向的思辨。
结语
这场台风,冲垮的不只是菲律宾的房屋道路,更冲击了我们对外交关系的传统认知。当那些平时喊得最响的"盟友"在关键时刻选择沉默,我们看到了不同价值观的真实面目。
说到底,真正的朋友关系不是建立在利益算计上,而是建立在患难与共的温度上。在这个充满变数的时代,谁能在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谁就能真正走进人心,进而影响整个地区的未来走向。
真正靠得住的朋友关系,究竟应该用什么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