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每天挤公交、算着工资过日子的上班族,说起炒股,心里总有点发怵。身边不少朋友都在股票市场里摸爬滚打,有的赚了小钱乐呵呵,有的却赔得连夜失眠。大家嘴上说着“跟着巴菲特买准没错”,可真要动手时,大多数人还是分不清什么是好公司、什么是糟糕公司。最近我看到一张图,把巴菲特挑公司的思路讲得明明白白,看完后突然觉得,其实咱们老百姓也能练出“火眼金睛”。
生活中选商品,我们总爱问一句:“这东西值不值?”其实买股票也是一样,只不过我们面对的是企业而不是白菜萝卜。巴菲特最看重的一点,就是公司的“护城河”——简单说,就是它有没有本事挡住竞争对手。我家楼下那家二十年老面馆,每天排队的人多得很,新开的店怎么也抢不过去,这就是典型的护城河。有些大品牌,比如可口可乐,不光名字响,还能自己定价赚钱,这种企业让人放心。
但并不是所有公司都有这么强的本事。有些地方连锁超市生意还行,可遇到电商冲击就有点吃力。这类企业属于“良好”,守成可以,但想再往前走就难了。而那些靠低价拼命抢客户的小工厂、新入局的平台,一旦行业风向变了,很容易被淘汰。这类就是所谓的糟糕公司。
除了竞争力,赚钱能力同样重要。我见过一些做软件的小伙伴,他们产品上线后几乎不用追加投入,就能一直收钱,公司越做越轻松;反倒有些传统制造业老板,每年都要投新设备、搞研发,否则马上被同行甩下。不停烧钱才能活下去,这种模式压力山大。如果碰到那种一年四季都在融资的新兴互联网项目,一旦资金链断裂,说垮就垮,让投资者提心吊胆。
还有一点特别现实,那就是现金流。在外打工的人都知道,“账面富贵”远没有兜里有现钱踏实。一家公司收入比支出高很多,说明底子厚;如果每个月都是拆东墙补西墙,那迟早会出问题。我曾经关注过一家房地产企业,看起来项目一个接一个地开,可最后因为扩张太快导致资金链紧张,不仅员工工资拖欠,还让不少购房者焦虑不安。
管理层水平也是关键因素。有些成熟品牌,即使换个掌舵人,也不会影响整体运营,比如麦当劳;但很多科技型小微企业,全靠创始团队撑场子,人走茶凉。如果碰到行业本身已经没落,再牛的人也救不了局面——比如某些夕阳产业里的工厂,无论怎么折腾,都难以扭转颓势。
至于什么时候该买进卖出?巴菲特给出的建议很朴素:伟大的公司价格合适时大量持有,像存定期一样安心放着;良好的公司则低买高卖,要学会等机会。而那些风险极大的糟糕企业,则最好敬而远之。“安全边际”这个词听起来专业,其实意思很简单——别贪便宜,更别冒险追高,把自己的血汗钱守住才最重要。
说到底,我们这些普通投资者,比不上机构分析师,也没有内幕消息。但只要学会用这些指标衡量一家公司的基本盘,多留意身边真实发生的小故事,就不会轻易掉进坑里。从家庭理财角度讲,与其天天琢磨暴富神话,不如脚踏实地做好功课,把每一分钱花在刀刃上。毕竟,在资本市场混久了才明白,“稳健增值”这四个字,比任何豪言壮语更珍贵。
那么最后小编想问:你平时选股票,会关注哪些细节?是相信数据分析还是更信直觉和生活经验?对此你怎么看?
本文根据公开资料收集整理,不代表当事人及平台立场,无任何不良引导,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热点观察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