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 “竹节草” 死而复生,上海高效转移 28.3 万人,抗台形势严峻。
这个台风竟会“死而复生”! 7月27日晚,“竹节草”在琉球群岛以东洋面突然复活,从热带低压重新升级为强热带风暴。 更惊人的是,上海仅用一夜时间转移安置28.3万人,比原计划提前2小时完成,相当于搬空一座中型城市的人口!
“竹节草”的复活剧本堪称魔幻。它7月23日在南海生成,24日至25日连续两次登陆菲律宾,随后减弱为热带低压被气象部门停止编号。 谁都没料到,它的残余环流漂到琉球群岛附近时,竟在27日晚吸足能量重新“复活”,中心风力从8级猛增到10级。 30日凌晨4点30分,它以9级风力首次登陆浙江舟山,随即调头扑向上海。
上海防汛指挥部早在28日20时就启动了IV级响应,29日20时紧急升级至III级。 警报拉响后,整座城市瞬间切换至抗台模式。 公安系统连夜调派2.34万警力上街巡防,橙黄色雨衣在暴雨中连成流动安全线。 地铁系统严阵以待:21条线路、517座车站堆满防汛沙袋,118支抢修队抱着工具蜷在值班室打盹,随时准备冲出去抢险。
真正的生命大转移在建筑工地爆发。 全市4628个工地紧急停工,重点区域的工人连夜撤离。 在浦东泥城镇,空置厂房变身临时庇护所——大巴车、面包车甚至私家车组成车队,把成群工人运到这里。 大功率风扇嗡嗡转动,成箱的方便面和矿泉水堆成小山。 类似场景在116个集中安置点同步上演,而更多人选择投亲靠友:600多个分散安置点接纳了9.4万人。
浦东新区成为转移主战场。 这里近13万人被疏散,占全市转移总量的近半数。奉贤区提前转移1.3万沿海居民,金山区海塘外的渔民被警车护送撤离。 全市1900多个安置点中,连学校体育馆都铺满蓝色应急垫,志愿者蹲着帮老人泡面,医护人员拎着药箱穿梭巡查。
交通系统在风暴中艰难运转。 凌晨4点,浦东浦电路十余米护栏被风吹倒,占住半条车道。 交警蹚着积水冲过去,和养护工顶着暴雨把护栏拽回原位。 两座机场变成“飞机停车场”:东航地勤在虹桥系留55架飞机,浦东机场95架飞机被钢索牢牢锁在地面。 全市轮渡全线停航,高速公路限速60公里,高铁部分车次直接停运。
风雨强度持续飙升。 洋山港实测阵风达11级,上海中心大厦上千吨的阻尼器开始摇摆。 金山城市沙滩的浪头越过防波堤,景区大门被冲得砰砰作响。 枫泾古镇、花开海上生态园等景区全部闭门谢客。 气象监测显示,个别站点6小时狂泻80毫米雨水,相当于半天倒下一周的雨量。
电力通信网正经历极限考验。 1459名通信保障员在暴雨中攀爬信号塔,1358处基站被重新加固。 电力工人蹚过齐膝积水,给3150座配电站穿戴“防水盔甲”。 上港集团的工人更拼——他们给1032台港口起重机穿上防风“铁鞋”,1278堆集装箱塔楼被钢丝绳捆成巨型积木。
连城市地标都加入抗台行列。 上海之巅观光厅临时关闭,但广播反复提醒:“风雨太大可以进来躲雨! ”陆家嘴写字楼敞开大堂,保安推着烘干机给路人吹干衣服。 超市货架上,方便面矿泉水始终满满当当,价格标签纹丝不动——这座城市的从容,藏在每一个未涨价的商品里。
此刻台风中心正逼近金山至浦东沿海,风力维持在10级。 气象雷达显示,台风雨带像条灰白色巨蟒盘踞在城市上空,暴雨云团还在持续堆积。 28.3万转移者捧着热水坐在安置点,手机里不断弹出台风路径图,那条诡谲的曲线,牵动着整座城市的脉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