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农村新公厕成摆设:锁住的门,挡不住的母婴困境

烈日下,一位年轻母亲蹲在田埂边,手忙脚乱地给哭闹的婴儿换尿布。不远处,贴着瓷砖的新公厕大门紧锁,清洁工具透过玻璃窗反射着刺眼的光——这是央视镜头记录的荒诞现实。当财政投入变成视察专用的"面子工程",最需要便利的母婴群体反而成了形式主义最大的受害者。

当哺乳期妈妈遭遇"面子工程"

农村妈妈们带着婴儿外出时,往往要面对双重困境:老旧旱厕恶臭潮湿、无处安放婴儿,新建公厕长期锁闭。记者调查发现,山西稷山县吉家庄村的新公厕仅在"活动日"开放,日常使用仍依赖旱厕。墙上张贴的管理制度与紧锁的大门形成讽刺对比,惠民工程沦为领导视察时的表演道具。

更令人揪心的是母婴群体的特殊需求被彻底忽视。没有尿布台、哺乳区的公厕,迫使母亲们在露天环境解决基本生理需求。一位村民坦言:"孩子拉肚子时,只能垫着塑料袋在路边处理。"这种资源错配暴露了基层治理中民生需求的严重缺位。

"素质论"背后的育儿资源剥夺

面对质疑,管理者的"村民素质低"说辞经不起推敲。公厕地面遗留的脚印和使用痕迹证明,村民完全具备使用现代卫生设施的能力。将维护难题归咎于素质问题,实质是行政懒政的遮羞布。

这种管理惰性正在剥夺农村儿童的成长资源。科学育儿强调"环境育人",但闲置的公厕使孩子们错失学习卫生习惯的机会。城市儿童在标准化公厕中自然习得如厕礼仪,农村孩子却被迫延续旱厕生活方式——这种隐性不公正在加剧城乡育儿差距。

城乡育儿资源的剪刀差危机

对比城市商场标配的母婴室与农村无基础扶手的公厕,差距触目惊心:城市推行"以用促管",公厕成为展示文明的窗口;农村却陷入"因噎废食"的恶性循环,担心损坏就干脆禁用。

七部门《通知》要求的"长受益"在实践中异化为"长闲置"。稷山县农业农村局电话里的承诺与现实中紧锁的大门,折射出政策落地时的扭曲执行。当城市母亲享受温奶器、尿布台等便利时,农村妈妈连基本如厕尊严都难以保障,这种剪刀差正在透支乡村振兴的公信力。

破局需要系统性解决方案

改变需要从三方面发力:验收标准必须加入母婴设施硬指标,并建立村民监督机制;财政预算应单列保洁费用,借鉴城市"以商养厕"经验;同时结合赶集日开展卫生教育,打破"建而不用"的循环。

公共政策的温度,体现在对最脆弱群体的关照上。当惠民工程真正服务于田埂边换尿布的母亲,而非成为汇报材料里的漂亮数据,乡村振兴才具有真实的意义。婴儿的哭声,应该成为检验民生工程最灵敏的试金石。

88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