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内一则不算热门的新闻,却在邻国印度那边炸了锅。新华社在7月19日报道,雅鲁藏布江下游的水电工程,已经正式动工了。这个项目一出手就是王炸,规划了五座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据说要超过三个三峡大坝。
消息一传到新德里,那边立刻就破防了,反应相当激烈。印度媒体和一些政客马上开始炒作老一套的“中国断水论”,说中国在上游建大坝,是要卡住下游国家的脖子,威胁印度的水安全。
可这套说辞稍微懂点地理常识的人都知道,根本站不住脚。雅鲁藏布江在中国境内的年径流量大概是1654亿立方米,听着不少,但其实只占到这条大河下游总水量的零头,不到四分之一。
水到了印度境内,变成了布拉马普特拉河,靠着印度东北部那块世界雨极的丰沛降水,年均净流量暴涨到6180亿立方米。说白了,印度段的河水主要是靠自己天上下雨,中国这边怎么“卡”也卡不住大头。所以,印度的焦虑,显然不在水上。
大坝背后是西部经济新版图
雅鲁藏布江这个项目,首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超级能源工程。它最核心的部分,就在那个著名的“大拐弯”地区,短短50公里的直线距离,海拔落差超过2000米,这种地形简直是为水力发电量身定做的。
项目建成后,年发电量预计能达到3000亿千瓦时,这是个什么概念?足够3亿人一年的生活用电。同时,每年能省下近1亿吨的煤,减少近3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这对中国的“双碳”目标来说,是个实打实的巨大贡献。
对西藏本地来说,这更是一笔天降的财富。工程每年能给地方带来大约200亿元的财政收入,这笔钱能直接用来改善民生,搞基础建设。以前西藏守着金山银山没法挖,就是因为缺电,开采成本太高。
现在,有了便宜又稳定的电力,当地储量丰富的铜、金、铁等矿产资源就能被盘活,整个产业链都能带动起来。而且,西藏高原气温低,是搞“东数西算”这种高耗能数据中心的绝佳地点,有了雅江水电站的能源支持,承接这些新兴产业就有了底气。
既然水不是问题,那印度到底在怕什么?答案其实藏在地图里。他们真正担心的,是中国借着这个世纪工程,彻底改变中印边境地区的战略态势,尤其是在藏南这个核心争议区。
长期以来,喜马拉雅山脉就像一道天堑,把藏南和中国内陆隔开。物资运不进去,人员进出困难,这是我们在边境博弈中一个非常被动的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墨脱县,为了给这个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修条路,我们从1961年开始,花了整整50多年,牺牲了34位英雄,才在2013年勉强修通。
这条路至今还很脆弱,路面狭窄,很多路段只能单向通行,一到雨季就塌方,每年都要花大钱维护。这种后勤水平,在战时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而修建雅鲁藏布江大坝,要运送那么多重型设备和建材,必须得先修好高等级、全天候的公路,甚至铁路。
这些交通大动脉一旦建成,就是永久性的。这意味着,我们向藏南边境投送人员、装备和补给的能力,将从根本上得到解决,过去的天堑将变成通途。中国在边境的防御和控制能力会实现质的飞跃,这才是印度真正坐不住的原因,他们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
这个工程的格局,还远不止于边境。它产生的巨大电能,除了满足我们西部发展和“西电东送”之外,还有相当可观的富余。而放眼望去,中国的西南边,不管是印度、孟加拉国,还是缅甸、老挝、越南,几乎个个都是缺电大户。
能源是现代经济的命脉,这些国家想要发展工业,电力短缺是个绕不过去的坎。未来,中国手上握着每年上千亿度清洁电力的出口能力,这就成了一张非常有分量的牌。
我们可以通过电力出口,把周边国家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以我们为中心的区域能源合作网。这种建立在互利共赢基础上的经济捆绑,远比空洞的政治口号要实在得多。
这张能源牌怎么打,主动权在我们手里。对愿意合作的朋友,我们可以提供稳定廉价的电力,助你发展经济;对那些不友好的,这张牌的潜在威慑力也不言而喻。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我们在处理复杂周边关系时的筹码和灵活性。
面对国际上的噪音,尤其的印度的激烈反应,我们这边显得很淡定。外交部的回应有理有据,核心就一句话:我在自己家里搞建设,合法合规,也充分考虑了下游邻居的关切,你反对无效。
官方也承诺,项目会严格遵守环保法规,修建鱼道保护水生生物,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并且愿意和包括印度在内的下游国家加强沟通,分享水文数据,在防洪减灾方面展开合作。姿态是开放的,但步子是坚定的。
雅鲁藏布江水电工程的开工,已经不单单是一个发电项目那么简单。它是一次集能源安全、经济发展、国土防御和区域影响力于一体的综合性战略布局。这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世纪工程,正在以一种润物无声却又无比强大的方式,重塑着整个地区未来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