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联期间,他两度接受共产主义理论及军事技能培训,并有机会亲耳聆听列宁的演讲。
尽管患有严重晕船症,他仍突破种种障碍,为新中国海军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石。
得益于卓越的家教培养,这位父亲成功培育了六位杰出人才:他的儿子们分别担任将军、副主席和副部长等重要职务,在各个领域为国家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萧劲光将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
1926年10月,一支士气高昂但衣衫破旧的军队抵达江西抚州资溪县。饱受战火摧残的当地居民见到他们,立刻仓皇逃离。
"赶紧收拾东西藏好!军队过来了!"
田间劳作的村民们一听到有部队经过,立刻扔下农具,慌慌张张地往山上逃去。与此同时,城里的摊贩们闻讯后,也急忙推着货物,从小路匆匆赶回家中。
令当地居民感到意外的是,这支略显破旧的部队并未抢夺他们的财物,而是在城外安营扎寨,还调遣部分军士协助农户收割庄稼。
萧劲光作为党代表,带领国民革命军第二军第六师从福建进入江西,协助当地群众开展工农革命运动。
山间林中的农户们发现官兵并未追击,不禁感到疑惑。这些士兵既未劫掠财物,也未抢夺妇女,甚至没有破坏房屋或强取家禽牲畜,反而在田间专注于收割稻谷。
收割完稻谷后,战士们并未立即装车运输,而是将谷物整齐地堆放在田边。随后,他们从运输车中取出炊具和粮食,开始现场准备餐食。
用餐结束后,萧劲光率领士兵们以严整的队形向城区进发。
为避免遭遇军队抓捕,村民们白天都躲藏在山上,直到夜幕降临才陆续下山。面对田地里排列整齐的稻谷,他们谨慎地挑选着带回家,生怕发出声响惊动那支随时可能出现的军队。
夜幕降临后,资溪县居民纷纷紧闭门窗,熄灭火光,唯恐引来巡逻官兵闯入劫掠。在整夜的惶恐中度过,直至黎明时分,他们透过门窗的缝隙发现,这支军队竟在街道两侧的屋檐下就地安营。
这些军人仿佛是岳飞亲手教导出来的,既不抢夺粮食,也不擅闯民宅。
“瞧那边的墙壁,刷着‘打倒军阀’和‘减租减息’的口号。”
一位青年的大声呼喊引起了周围人的注意。与此同时,一位银发老者也提到自家水缸不知何时已被注满,门前还整齐地堆放着大量柴火。他感叹从未见过如此为民着想的军队。
萧劲光率领的北伐部队赢得了民众的深厚情感。一些居民热情地与士兵交谈,分享生活琐事;另一些则邀请官兵到自家居住;更有群众带着鸡蛋、肉类和粮食专程前往慰问萧劲光。
全国四亿人口中,贫困阶层占据了90%,只要底层民众能够联合一致,必然能够打倒压迫他们的地主阶级。
萧劲光以平实的语言向群众阐释革命理论,生动的讲解配合形象的肢体动作,让听众豁然开朗。他特别指出,在共产党带领下,北方的俄国人民成功推翻了旧政权,如今正享受着解放后的美好生活。
群众心中被这番话掀起了波澜,他们向往着效仿俄国推翻压迫者的重负,追求自由与幸福。
萧劲光坚定地向大家表示,团结一致必将成功。在他的激励下,资溪县的工农革命运动迅速蓬勃发展。
1937年12月,八路军留守处重组为留守兵团,萧劲光被党中央委任为司令员。他履新之初,首要任务就是应对边区猖獗的匪患,并从中总结出游击战术的实战经验。
在边区23个县域内,盘踞着数十股匪帮,总人数逾4000,配备枪支超过2000支。这些匪徒常年在深山密林中建立据点,频繁实施抢劫杀戮。部分匪徒还袭击民主政府机构,破坏党组织和群众团体,暗杀党政军干部及战士。
为确保边区党组织的安全,巩固革命根据地,萧劲光果断下令留守兵团展开剿匪行动。然而,在战术选择上,他与前军事顾问李德产生了分歧。
全面部署兵力同步推进的策略最为有效,通过大规模军事行动形成压倒性优势,使匪徒难以藏身,这种战术能迅速取得显著成果。
萧劲光对李德的战术部署持反对意见,在他看来,陕北高原的地势错综复杂,留守兵团现有兵力难以全面封锁各个要道。一旦土匪分散潜逃,待主力部队撤离后,他们很可能会卷土重来,继续制造事端。
根据土匪的行动特点,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策略。对方不可能在固定地点与我们展开正面交锋。
面对僵持不下的局面,萧劲光选择将李德的分歧上报给毛泽东,请求其作出最终裁决。
萧劲光向毛主席汇报后,主席平静地反问道:"难道离开了李德,留守兵团就无法作战了吗?"
萧劲光听完后脸色涨红,立即返回部队组织战术研讨。经过商议,部队制定了追击结合围堵的作战方案。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陕甘边区的匪患被萧劲光指挥的留守兵团基本清除,取得了显著成效。毛主席对此高度重视,特别向全国各抗日根据地通报了这一胜利消息。
在陕甘宁边区期间,萧劲光担任毛主席的随行人员,这段经历深刻塑造了他的思想。通过近距离观察毛主席的工作方式,他获得了宝贵的政治智慧,这些收获对其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38年年初,毛主席向萧劲光提出一个问题,询问他对游击战争指导原则的看法。
萧劲光毫无保留地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重点分析了主动性、灵活性与计划性这三个特点。毛主席频频点头表示认同,然而萧劲光当时并未领会主席询问这些问题的用意。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视角,精辟地阐述了抗日战争中主动性、灵活性和计划性的重要地位。
1949年10月衡宝战役告一段落之际,正在军营处理善后事宜的萧劲光突然收到来自北京的紧急调令,要求其立即赴京履职。
萧劲光满心疑惑地来到毛泽东的住处,却被对方的话语震惊不已。
"主席,实在不合适,我完全不会游泳,连乘船都会晕,现在让我担任海军司令并负责组建新中国海军,这简直强人所难。建议您另选他人,至少得具备水上运动能力才合适。"
萧劲光向毛主席汇报后,主席爽朗地笑道:"组建海军是让你负责指挥,又不是让你亲自下海,你的组织能力向来出色,我相信你在海军建设上定能大有作为。"
1950年1月12日,中央军委正式委任萧劲光担任解放军海军司令员。
萧劲光从陆军转至海军,开启了一段前所未有的旅程。在此之前,他唯一与海军相关的经历是在苏联期间观看过一次演习,并登上一艘巡洋舰。
肩负重任的萧劲光将目光投向了苏联顾问团。这位47岁的海军将领主动邀请顾问团授课,内容涵盖舰艇操作、航行技术、装备使用、训练方法以及海军基础理论和未来发展方向。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着海军知识,不断充实自我。
1950年5月,海军迅速完成了四所专业院校的筹建工作。第一航空学校率先成立,随后炮兵、快艇和潜艇学校也陆续建立。
海军干部们被召集参加思想动员会议,会上要求他们立下军令状,宣誓终身献身海军事业,在海上扎根,在海上战斗。
新中国成立初期,海军建设面临严峻挑战。舰艇数量有限且性能落后,海防设施严重匮乏,导致海疆防御形同虚设。这种"有海无防"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相关技术储备的不足。
基于海军装备现状和造船工业水平,萧劲光制定了分阶段实施的发展规划。
为奠定造船工业基础,我国首先着手引进国外的成套设备、技术资料及原材料,通过本土组装生产的方式实现产业起步。
建国初期,我国在外交关系上可选项相当有限,其中与苏联建立联盟成为最理想的外交策略。
1953年6月,中苏两国海军高层经过多轮磋商后达成协议。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总计143艘军舰,包括10艘现役舰艇和133艘待建半成品;同时交付84艘辅助舰船、226架各类战机以及108门不同口径的岸防炮。这些装备部分将在中国的造船厂完成建造。
按照中苏双边协议,苏联向中国提供了一批技术图纸及相应的设备和原材料。
在技术引进过程中,首先对国外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随后开展仿制工作,最终实现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国产化供应。
为实现目标,萧劲光奔波于各造船厂与制造车间之间,持续为团队注入精神动力。他竭尽所能,确保一线工人和工程师在物质条件上获得充分保障。
在自主研发的道路上,我国科研人员充分发挥本土优势,运用国产技术和材料,成功实现了海军首批现代化武器装备的自主研制。
在萧劲光的亲自指挥和中央军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数年的发展,中国海军实现了装备水平的显著提升。多个基地、码头及机场相继建成,使其作战能力得到全方位增强。从空中到海域,从海面到水下,从沿岸到岛屿,一套完整的作战体系已初步构建完成。
1955年5月,我国军队首次推行军衔制。鉴于萧劲光在红军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及海军建设中的卓越贡献,他被授予大将军衔。
1955年11月,在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策划的大型三军联合演习中,萧劲光担任海军助演导演部的总指挥。
为期十天的军事演练不仅检验了新生海军的实战能力,同时也成为评估萧劲光指挥水平的重要契机。
在萧劲光的指挥下,东海舰队、青岛基地和旅顺基地的60余艘舰艇,包括登陆舰、护卫舰、潜艇和快艇,以及60多架海军航空飞行器,8个海防岸炮连和一个陆战队营,共计7500多名官兵,成功完成了演习任务,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提交了卓越的成绩单。
萧劲光在军界表现出色,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他都圆满完成了中央军委的各项任务。作为父亲,他将六个儿子培养得个个出类拔萃。
1948年,在中共东北局的精心安排下,包括萧劲光之子萧永定在内的21位革命后代被派往苏联深造,旨在掌握前沿科技知识。
在启程之际,萧劲光向自己即将成年的儿子倾注了满腔寄语,将深沉的父爱化作了一篇充满温情的文字。
在苏联期间,应以普通学生身份严格要求自己,珍惜此次宝贵的学习机会。秉持务实态度,注重自我提升,保持严谨作风。我们要向发达国家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务必勤学善问,广泛汲取知识。
在莫斯科动力学院动力系求学期间,萧永定以实际行动回应了父亲的深切期许。他与同窗组建了学习团队,不分昼夜地钻研专业知识,通过心得交流实现共同提升。
结束海外生涯后,萧永定先后在北京电力设计院、二机部及核工业部任职,直至1988年晋升为轻工业部副职领导。
萧伯膺自幼目睹父亲为海军事业彻夜忧心,在择兵种时毫不犹豫地投身海军,决心毕生与海洋为伴。凭借卓越的功绩,他成功晋升中将,实现了父亲对他的殷切期望。
与两位兄长不同,萧卓能选择扎根基层,从农村起步,踏实服务群众。他的配偶是享誉国内的女高音歌唱家李谷一。
萧卓能于2020年因病逝世,终年78岁,生前曾担任山东省政协副主席一职。
1946年,在国共两党交战与谈判并行的局势下,延安保育院的师生们紧急撤离,向晋冀鲁豫边区转移。孩子们被安置在马背两侧的筐中,他们的父母大多奋战在战场前线。萧劲光的第四个儿子萧策能也在这批转移的孩童之中。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萧策被安排在八一小学就读。该校采用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除周末及法定假日外,学生均需在校学习生活。
萧策成年后顺利被解放军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录取,毕业后在中央七机部和国防科工委任职近二十年,随后调任海南省,担任经济合作厅副厅长一职。
1998年,萧策能被任命为海南省政协副主席。
萧新华自幼被父亲萧劲光和兄长萧伯膺的军人形象所感染,在两人的激励下,他毅然投身军旅,先是在解放军服役,随后转入武警系统,凭借出色表现最终获授少将军衔。
萧纪龙与长兄萧新华相差三岁,相继入伍参军。在军队中,这位开国将军的幼子毫无特权思想,与普通士兵同甘共苦,勇于拼搏,勤于训练。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最终晋升为少将军衔。
《萧劲光在北伐征途中深得民众支持》肖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