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中国巨型无人机首飞,翼展42米媲美B-2,造价仅其百分之一

先说重点:中国最近有一架巨型无人机首飞了。真的首飞了,不是传闻,也不是渲染那种。有人在抖音拿到试飞视频,角度看着有点难判断体型,但上个月美国某战区网站放了卫星图,跑道上那架机的翼展几乎把跑道占满了。有人对比了轰-6、运-20的照片,推测这货翼展大约42米。

听着就厉害吧。

42米,和美国那些家伙比也不差——原文里把B-2的翼展写成45米,差得也不多。别忘了还有B-21那类新机,传说也是45米上下这个量级。

讲个简单粗暴的逻辑:

有人机得考虑驾驶舱、救生、仪表这些复杂玩意儿。

无人机就省了。

省下来的舱体能装更多油、更多武器。

省钱还能拼数量。

说成本吧,原话里给了两个数字:

B-2一架要二十多亿美元,天价那种。

而这款中国的巨型无人轰炸机,造价估计在五千万到一亿美元之间。

你算算,一架B-2的钱,能换好几拨无人机,二十架四十架,听着都让对手头疼。

战法上也不一样。B-2那类有人驾驶的隐身轰炸机得小心翼翼找缝隙突防,生怕被地对空拦下来。无人机就灵活多了,几十架一起上,先吸引防空雷达,或者直接高推力冲刺,用防区外发射、近距离投放、甚至自毁策略去完成任务。牺牲成本低,战术空间大,能做的花样比有人机多。

再说点历史:B-2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研制的,原本美国空军计划买132架,但后来因为苏联解体、敌情变了,订单被砍,只做了二十几架,最后交付到2000年完成,总数是21架。生产线后来拆了,装配设备封存,关键零部件的供应商也要么转行要么关门。现在想重新量产,技术链、人力、供应都几乎没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有具体例子:

2008年,一架B-2在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起飞时出现迎角传感器故障,飞行员误判导致失速坠毁。残骸拉回去修了很多年都没完全修好,最后放弃。再后来,2021年美国防部还招标要为B-2做用的热交换器,甚至希望有人能逆向设计现有部件。光这一点,就能看出完整的整机制造和持续生产能力确实成了问题。

特朗普那边嘛,他是真的很喜欢B-2,公开夸过这机型“好看”“厉害”,据说还曾推动空军再买20架之类的要求。但现实是生产线拆了,产业链断了,就算想买,短时间里也很难把这东西再量产出来。

回到中国这边,除了这架巨型无人轰炸机,还有两款所谓的六代机也被曝出现在试验场景。有人驾驶的六代机可能还得打磨,但在无人机这一块,中国现在手感很不错。这架无人轰炸机如果真定型、量产,对美国那种只剩下几架昂贵隐轰的威慑力,肯定会有影响。

我自己的感受是:

技术不是单靠“好玩”堆出来的,产业链、供应体系、维护能力都很重要。

美国当年裁掉的那些生产线,现在想补回去,是费劲的活。

中国这条路走的是靠数量和牺牲成本换战术灵活性,听起来就是一个让人头疼的套路。

不用太戏剧化,也别太乐观。

但确实有点像局势在慢慢变——有人把传统隐身有人轰的规则颠了个面。

这事儿,最后会怎样发展,谁也别急着下。你怎么看?

88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