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787-8被航司集体抛弃,是设计失败还是生不逢时?答案扎心

当海南航空B-2723号波音787-8在海口机场的停机坪上日渐蒙尘,最后一条飞行记录定格在今年4月5日的调机航线上——这架曾被寄予“远程梦想”的客机,或许已悄悄退出客运序列。而它的“退役”,不过是中国航司集体清理“低效客机”的缩影:南航10架787-8打包待售,海航计划出售9架同型号飞机,连A330-200这类经典宽体机也被划入“低效”名单。

为什么曾经的“明星机型”突然成了航司急于脱手的“包袱”?这场席卷行业的“效率革命”,究竟藏着怎样的商业逻辑?当我们拆解787-8的“低效”标签,看到的或许不只是一款飞机的兴衰,更是中国航空业从“规模扩张”到“精算生存”的残酷转身。

一、787-8的“低效”原罪:被市场需求“错位”的设计

波音给787系列起的绰号是“梦想客机”,但787-8的“梦想”从诞生起就带着先天缺陷。作为787家族的首个型号,它的定位本是“中型远程宽体机”:机身长56.7米,典型两舱布局约230座,设计航程13,620公里。但这个“中等身材”,恰好卡在了市场需求的“尴尬区”。

从运力上看,它比不过“小个子”的窄体机。A321neoLR的航程已达7,400公里,能覆盖北京-新加坡、上海-悉尼等中远程航线,而典型座位数能塞到240座——比787-8还多10个,单座燃油成本却低15%。更要命的是,窄体机的维护成本、机场起降费远低于宽体机。当A321neo这类“窄体宽体化”机型崛起,787-8的“远程优势”被直接稀释:飞中远程,窄体机更灵活;飞超远程,它的座位数又撑不起收益。

从家族内部看,它被“弟弟”787-9全面碾压。787-9机身加长6米,座位数提升至290座(增幅26%),航程增加到14,140公里,而燃油效率反而提升5%——意味着每座公里成本比787-8低近20%。数据不会说谎:全球787订单中,787-9占比超60%,787-8仅占25%,连波音自己都在2019年后基本停售787-8。

更致命的是早期机型的“可靠性陷阱”。以海航B-2723号为例,运营12年间竟有7次长期停场:2020年2月至2021年2月的“全年停场”,2022年9月至2023年1月的“半年趴窝”,每次停场不仅意味着运力闲置,更要承担巨额维护成本。有行业数据显示,787-8早期批次的每飞行小时维护成本比后期机型高30%,而中国航司引进的787-8多为2013-2015年交付的早期产品——这不是“低效”,而是“带病运营”。

二、航司甩卖背后:算清“每座收益”的生死账

南航和海航扎堆处置787-8,本质是一场“成本优化”的理性决策。对航司而言,飞机不是“面子工程”,而是“赚钱工具”,每一架飞机的价值都要用“RASK(每座公里收入)- CASK(每座公里成本)”的净收益来衡量。

以海航为例,其787机队中10架787-8和30架787-9形成鲜明对比:787-9的日利用率常年维持在11小时以上,而787-8仅8.5小时;执飞北京-洛杉矶这类远程航线时,787-9靠多载60人能多赚30%的票款,燃油成本却只增加10%。当海航计划年底接收A330-900(相比A330-200燃油效率提升14%,座位数增加10%),替换787-8和A330-200的逻辑就很清晰:用“高CASK(低成本)+高RASK(高收入)”的新机型,替换“低CASK但更低RASK”的旧机型。

这背后是中国航空市场的“效率觉醒”。过去十年,中国航司靠“机队规模扩张”抢占市场,但疫情后航油价格上涨30%、机场收费改革、高铁网络加密,倒逼航司从“粗放经营”转向“精算生存”。国航去年将老旧747-400全部退役,东航加速处置A340,南航清退787-8——所有动作指向同一个目标:每一分钱成本都要对应“可量化的收益”。

而787-8的“低效”标签,正是这场精算的直接结果。某航司内部人士透露:“现在评估一架飞机是否‘低效’,要看三个指标:日利用率低于9小时、单位成本高于机队平均15%、连续6个月RASK为负。787-8在远程航线上座率常不足70%,飞国内又浪费运力,三个指标全中,不甩卖等着亏?”

三、“低效机”的第二生命:二手市场的“错位价值”

被航司定义为“低效”的787-8,真的一文不值?答案可能颠覆认知。

在全球二手飞机市场,787-8正以另一种方式“重生”。坦桑尼亚航空用二手787-8开通达累斯萨拉姆-伦敦航线,230个座位常年爆满——对小国航司而言,787-8的“小身板”刚好匹配其客源规模,远程能力又能直飞欧美,堪称“性价比之王”;日本航空更绝,将787-8的经济舱座位从230个塞进320个,拆除头等舱、缩减腿部空间,执飞东京-曼谷这类东南亚“休闲航线”,票价低至廉航水平,靠“薄利多销”年赚数亿日元。

即便是退役拆解,787-8的“残值”也不容小觑。飞机拆解商通常会保留发动机、起落架、航电系统等高价值部件:一台使用10年的GEnx发动机,翻新后仍能卖1500万美元;一套完整的航电系统可拆成2000多个备件,供应全球维修市场。有数据显示,一架退役787-8的拆解价值约2500万美元,相当于新机价格的15%——对航司而言,与其让飞机停场每月亏50万美元,不如拆解回收现金。

这就是“低效”的动态定义:在海航手里飞远程是“低效”,在坦桑尼亚航空手里就是“高效”;执飞北京-纽约是“包袱”,拆成备件卖就是“资产”。正如航空咨询公司IBA的报告所言:“没有绝对低效的飞机,只有没找对运营场景的‘错位资产’。”

四、行业启示:效率竞赛里,没有“永远的落后者”

当海航的787-8走向二手市场或拆解厂,中国航空业正在完成一次关键的“成人礼”:从“追求机队规模”到“精算每座收益”,从“迷信新飞机”到“盘活旧资产”。这场效率竞赛里,藏着三个值得深思的行业逻辑。

其一,机型迭代的“快鱼吃慢鱼”。空客A321XLR、波音737 MAX 10等“窄体远程机”正在挤压宽体机的生存空间,A350-900、787-10等新宽体机又在淘汰旧型号。航司若跟不上迭代速度,手里的飞机就会从“资产”变成“负债”。南航和海航的处置动作,本质是“用时间换空间”:在新机型交付前先清库存,避免新旧机型“撞车”导致运力浪费。

其二,二手市场的“价值重构”。中国航司曾是全球最大的新飞机买家,但现在开始扮演“二手市场卖家”角色——这背后是中国航空市场的成熟:当机队规模足够大,优化结构比扩张规模更重要;当运营经验足够丰富,二手飞机的“改造价值”被重新发现。海航若能将787-8以1500万美元/架的价格卖给非洲航司,对比当初1.1亿美元的引进价看似“亏惨”,但算上多年运营收益和残值回收,实际是“及时止损”。

其三,效率的“动态平衡”。787-8的“低效”不是设计失败,而是市场需求变了:十年前远程航线“座位少也能卖高价”,现在要靠“多载+低价”抢客源;十年前航油便宜“不差钱”,现在每升油价涨一块钱,全年成本就增数亿。航司的核心竞争力,早已从“拥有多少飞机”变成“能否让每一架飞机在正确的航线上,以正确的座位数,赚到正确的钱”。

结语:当“低效”成为“转机”

海航B-2723号787-8的退役,或许会让很多人感慨“英雄末路”。但在航空业的商业逻辑里,从来没有“英雄”,只有“适者”。

当这架飞机的零件被拆解下来,可能会装在另一架787上继续飞行;当它的机身被改造后,可能会在非洲的蓝天上迎来新的乘客。所谓“低效”,不过是它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到了错误的运营者。

而中国航司这场集体“清理低效机”的行动,更像是一次“刮骨疗毒”:甩掉历史包袱,轻装上阵迎接更残酷的效率竞赛。毕竟,航空业的本质是“用钢铁翅膀运送人”,而衡量成功的标准,从来不是“飞得多远”,而是“飞得值不值”。

当海航的A330-900在年底交付时,或许没人会记得那架停在海口的787-8。但正是这些被淘汰的“低效机”,铺就了中国航空业从“大”到“强”的转型之路——这,或许就是它们最后的“价值”。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88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