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元最近的表现眼看就和“跳水冠军”差不多了。三天时间跌得“体无完肤”,对美元跌到八个月最低点,甚至一度冲破153区间线,对欧元和瑞士法郎也屡创新低。如此刺激的场面,生怕随时就要冲到155位置。这事背后的起因并不简单,就像一出复杂的悬疑剧:自民党新任总裁高市早苗一上台,就点燃了市场的不安情绪,搞得外汇交易员们纷纷“抛弃”日元。为什么一个新当选的党总裁竟能让日元成了这么一副模样?日本未来的经济形势究竟会走向哪里?这背后藏着一系列复杂的经济博弈。
高市早苗引发的反应可不仅仅是“点赞一下”,而是让整个日本金融市场掀起了滔天巨浪。金融市场的逻辑其实很直接:对某种货币不看好,那就赶紧卖。而高市的政策主张,正合了这“赌崩”的胃口——她主张扩张型财政和宽松货币政策,不但让央行加息这事没了谱,还摆明了会让日元变得“更不值钱”。交易员们一听这风向,怎么可能坐得住呢?日元迎来了集体大甩卖,卖到剩下的恐怕只有“一地鸡毛”。但——高市的经济方针真是这么单纯吗?难道她就没其他计划?这时候,我们不得不注意她接下来要拉谁入内阁,这才是决定日本接下来的关键。
市场的逻辑其实像打麻将,“听风是雨”的时候,大概率是因为心里没底。眼下一个有趣的细节是,交易员们原本对10月日本央行加息寄予厚望,但高市胜选这一波,让这个期望凉凉。谁都知道,高市一贯视加息为“愚蠢之举”,更何况她根本把货币政策实权揽在财政手上,还声称“政府必须为货币政策负责”。就算日央行头头黑田东彦再怎么死撑,他也得听总理大人的话吧。
外资才不会陪着玩亏损游戏。美联储短期内不打算降息,美国经济和高利率的吸引力摆在那儿,做一个通情达理的投机者,谁还抱着日元的“大腿”?外资掉头去追涨美元,日元跌得更惨。甚至连分析师都看不下去,纷纷调整预测。比如瑞银集团直接宣布年底看152,甚至有人喊到155,说白了就是:日元大概“凉透顶”了。
市场里的“真相”从来不是一条单行线。有专家指出,日元贬值虽然短期内提振了出口企业的表现,让日经指数大涨,但对于普通日本老百姓来说,雪上加霜。能源和粮食价格本来就水涨船高,结果日元价值暴跌,等于变相削减了他们的购买力。日子苦不堪言,日元便宜又怎样?吃喝还是得花更多钱,这样的经济看着“繁荣”,又能撑多久?
就在人人以为日元大跌是市场情绪的必然时,其实暗流早在高市胜选前就开始涌动。去年党内竞选时,她的言论早已挑明宽松政策的底牌,让投资者早早埋下担忧的伏笔。而当前看似股市上涨,而债市承压,背后却是外资和日本国内家庭不同的利益分配,矛盾并未解决。甚至可以说,金融市场短期的假性繁荣,掩盖了日本经济深水区的问题。最大一块“冰山”,就是飙升的通胀和老百姓的情绪。
反方观点也蹭蹭冒头。有专家大胆预测,即使高市再强硬,通胀数据持续飙升,高市可能也得在加息问题上“服软”。为何?百姓生活是底线。正如一个比喻所说,财政宽松虽然像出门贷款买房,看似手里有流动资金,但房贷利息一旦飙升,借钱这场秀就会演砸。不少分析师认为,一旦日元兑美元真触摸155关口,日本政府恐怕得入场干预,比如动用外汇储备买入日元。可是,这样的做法能抵御多久?市场和时间正在成为双方拉锯的另外两支“对立军”。
就在市场认为155已经是增长“绝尘”的高地时,一股新的对立声音杀了回来。一些经济学家翻出过去的历史案例,说日本政府即便出手干预,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日本财政部历史上动用储备来救日元的收效甚微,反而会加剧国债压力,为什么?这本质上是一场“谁扛到最后”的心理游戏,政府干预资金是有限的,但市场情绪可以无限蔓延。前文提到日银和高市的政策矛盾,于此可以理解成:高市恐怕是在试探市场对宽松的容忍度,但一旦某些数字被突破,游戏规则便会被打破。
转折时刻来了,这种假性泡沫的光环开始褪色,分析师锁定了更深的长期风险:通胀引发的家庭赤字将反作用于政策,导致内阁面临内部分裂。从历史上任何一次经济决策导致的实际收入缩水,都会迅速转变为票仓流失。而一旦财政信誉和日元两头崩塌,高市的经济实验无异于“瓷器店放牛跑”。
但这场经济迷局远未解开。随着日元下行压力逐步显现,市场开始低估美国货币政策的外溢效应。此次美联储迟迟没有释放降息信号,和去年全球“以成瘾的流动性政策”为利率反噬埋下的伏笔大有关联。而全球其他经济体无疑是这个问题的旁观者——中国和东南亚市场从过去几年贸易中累积的牌堆,成为一个未知的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