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一枚导弹灭半个美国,世界排名前十的导弹,我国有三款上榜

核导弹是当今世界最具威慑力的武器,它们从未在实战中使用,却每天都在影响全球战略平衡。 2025年,报告显示全球核弹头库存约12300枚,而洲际导弹不足3500枚。 这些导弹的威力惊人,一枚足以改变大国命运,几十枚甚至可能导致地球“重启”。 俄罗斯的“萨尔马特”以18000公里射程和2000万吨当量的毁灭性力量位居榜首,号称“一发炸掉半个美国”。 中国三款导弹强势上榜,美国则凭借海基和陆基力量占据多席。 高超音速技术的突破让传统反导系统形同虚设,全球核博弈进入新阶段。

俄罗斯RS-28“萨尔马特”

2022年正式服役,它采用两级液体燃料推进,射程达18000公里,可从俄罗斯本土覆盖全球任意目标。 导弹长35米,重208吨,可携带10-15枚分导核弹头,每枚当量75万吨,或单枚2000万吨级超级弹头。

精度控制在10米以内,还能搭载“先锋”高超音速滑翔弹头,末端速度超过20马赫,变轨机动让反导系统无法拦截。 俄罗斯国防部宣称其威力足以“摧毁半个美国”,现役数量虽有限,但每一枚都部署于加固发射井中,成为俄核威慑的“定海神针”。

中国东风-41

2012年首飞,2019年首次公开亮相。 它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射程15000公里,可携带10枚分导核弹头,总当量百万吨级。 导弹长22米,重80吨,搭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精度小于100米。 其优势是机动性,16×16特种发射车支持公路机动发射,从寒带到高原均可快速部署,生存能力极强。 外媒评估其突防能力已接近美俄顶尖水平,2025年部署数量持续增长,正逐步取代老式东风-5系列,成为中国陆基核力量的核心。

美国UGM-133“三叉戟II D5”

1990年服役至今,搭载于俄亥俄级核潜艇,射程12000公里,可携带8枚分导核弹头,每枚当量47.5万吨,精度高达90米。 导弹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推进,试射成功率超90%,可靠性极佳。 美军14艘核潜艇共携带数百枚,计划服役至2040年。 其假目标干扰系统和潜射隐蔽性使其成为美国二次核打击的关键力量,2023年完成导航升级后,精度和突防能力进一步强化。

俄罗斯RS-24“亚尔斯”

2009年服役,作为白杨-M的升级版,射程11000公里,采用固体燃料推进,可携带4枚分导核弹头,每枚当量15-25万吨。 导弹具备公路和铁路机动发射能力,配备隐身涂层和电子干扰装置,突防效率较前代提升200%。 俄罗斯计划2025年部署超150枚,其快速转移和抗卫星侦测能力使其成为俄战略火箭军的中坚力量。

中国东风-5B

1970年代起步,2015年完成升级,射程超15000公里,可携带多枚分导核弹头,总当量百万吨级。 导弹长32米,重183吨,采用两级液体燃料推进,部署于地下发射井。 中国通过井壁加固和红外隐身技术提升其生存能力,数十枚部署于西北腹地,作为核反击的“压舱石”。 尽管机动性不足,但其射程和载荷仍是中国战略威慑的重要组成。

美国LGM-30G“民兵III”

1970年部署,射程13000公里,携带3枚分导核弹头,总当量30万吨。 导弹采用三级固体燃料,精度约120米,400枚部署于加固发射井中。 尽管系统老化问题凸显,美军通过升级制导和控制系统维持其可靠性,计划2030年后由“哨兵”导弹替代。 它是美国陆基核力量的唯一支柱,强调快速响应和稳定威慑。

法国M51

2010年服役,搭载于凯旋级核潜艇,射程10000公里,可携带6-10枚核弹头,每枚当量10万吨,精度150米。 导弹采用三级固体燃料和碳纤维壳体,重量轻、强度高。 2023年M51.3升级版试射成功,计划2030年前全面替换旧型号。 法国依靠它维持海基核威慑,成为西欧唯一具备全球打击能力的国家。

俄罗斯RSM-56“布拉瓦”

2018年服役,配属北风之神级核潜艇,射程9300公里,可携带6-10枚核弹头,每枚当量15万吨。 导弹采用三级固体燃料,早期试射失败率高,但经技术改进后已成为俄水下核打击主力。 其特点是能在北极冰层下发射,隐蔽性强,并配备等离子隐身技术降低探测概率,2025年在北冰洋巡航中持续强化俄美战略平衡。

中国东风-31AG

2017年亮相,作为东风-31的改进型,射程12000公里,可携带多枚分导核弹头,总当量百万吨级。 导弹采用公路/铁路机动发射平台,全地形越野能力突出,精度约300米。 成本仅为东风-41的60%,有效补充了中国核打击的灵活性和生存能力,部署数量持续增加。

俄罗斯R-29RMU2“拉涅尔”

1986年首版设计,2014年升级,射程11000公里,可携带4-12枚分导核弹头,总当量百万吨级。 尽管服役近40年,但可靠性极高,逐步退役中仍有数十枚在役。 它搭载于德尔塔IV级潜艇,是俄海基力量的过渡支柱,强调全球突袭能力。

88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