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真的,有时候你不得不服这身皮囊。
就在昨天,电梯里,一个浑身logo、看起来刚从时装周逃难回来的姐姐,指着我这条平平无奇的驼色裤子,眼睛里放着光,问我是哪个意大利老钱牌子。
我差点没绷住,心里默念:姐妹儿,这玩意儿是我从打折堆里刨出来的,折合下来一天不到两毛钱。
那一刻,我脑子里闪回的不是什么人生巅峰,而是五六年前,我穿着一件荧光绿卫衣,站在三里屯被人当成共享单车扫码的那个下午。
真事儿,不掺假。
那会儿的我,对时尚的理解基本停留在“要想生活过得去,身上就得带点绿”的初级阶段,衣柜一拉开,姹紫嫣红,感觉随时能冲出来一群扭秧歌的。
我管那叫“大胆玩色”,现在回想起来,那哪是玩色,分明是色盲在蹦迪,瞎胡闹。
时尚圈这帮人,最会造词儿。
“松弛感”、“氛围感”、“知识分子风”,听着都玄乎。
说白了,不就是想让你花钱花得心甘情愿嘛。
他们会告诉你,黑色太闷,白色难搞,只有五颜六色才是青春。
放屁。
等你真信了,把自己穿成一棵行走的圣诞树,他们又会掉过头来,用一种悲天悯人的眼神看着你,仿佛在说:看,又一个被流行耽误了的可怜人。
我算是想明白了,时尚这玩意儿,本质上是一场心理战。
你穿什么,其实就是在告诉别人,你是谁,你想成为谁。
当我穿着那些亮瞎眼的颜色时,我内心大概是个虚张声势的纸老虎,生怕别人看不见我,结果用力过猛,成了个笑话。
真正的转折,说起来也挺逗。
是在巴黎一个犄角旮旯的二手店里,为了蹭空调躲太阳。
店主是个抽着烟斗、满脸褶子,比店里衣服年纪都大的老太太。
她压根没搭理我,就自顾自地在那熨一件驼色的羊绒大衣,那大衣旧得都起了毛边,但在她手里,却像是一件稀世珍宝。
我当时就杵在那,看着蒸汽在衣服上氤氲开,突然就悟了。
高级感这东西,跟新旧、贵贱,甚至跟设计都没太大关系,它是一种“被爱过”的痕迹,是一种“不在乎”的态度。
从那以后,我像中了邪,开始疯狂地清理衣柜,把那些曾经的“战袍”一件件打包送走。
然后,第一件驼色毛衫进门了。
就是最普通的那种,软趴趴的,没什么版型,我妈看了都嫌弃,说像块抹布。
可当我把它穿上身,配上那条被我盘了多年的牛仔直筒裤,怪事发生了。
镜子里那个人,好像没那么浮躁了。
驼色,这个颜色真他娘的绝了。
它不像黑色那么有攻击性,也不像白色那么不近人情。
它就是暖洋洋地在那,像冬日午后三点钟的太阳,不刺眼,但足够温暖。
它有一种“随你便”的底气,你配牛仔裤,是法式慵懒;你配西装裤,是都市精英;你哪怕就是配条运动裤,那也是现在最火的“Athflow风”。
它不挑你,反而在成全你。
当然,把驼色穿好,也不是简单地往身上一套就完事。
这里头的门道,够写一篇论文。
比如同样是驼色,偏冷的燕麦色就比偏暖的焦糖色对黄皮更友好。
材质更是要了亲命了,一件羊绒衫的质感,能甩腈纶好几条街,那种贴着皮肤的温润感,是骗不了人的。
这钱,花得不冤。
说到底,我们费这么大劲折腾穿搭,究竟图个啥?
不就是图个自我认同嘛。
当你找到那个最适合你的风格,就像是给自己的灵魂找到了一个舒服的壳。
你不用再去迎合谁的审美,也不用再被那些所谓的“潮流”牵着鼻子走。
你穿着这身“战袍”,心里就有底气,走路都带风。
所以,别再听那些时尚博主瞎咧咧了。
找到那个能让你“安静”下来的颜色,无论是驼色、灰色还是藏蓝色,然后死磕到底。
把基础款买到能力范围内最好的,然后用它们去搭配你所有的衣服。
你会发现,你的衣柜精简了,但你的选择,却变多了。
这大概,就是穿搭的终极奥义吧。
至于别人怎么看?
爱谁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