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深度解析80后、90后社保养老金的三大误区?

9月1号强制社保基金的这个事情,闹得沸沸扬扬的啊。

议论的核心问题无非就是这个群体退休金高,那个群体退休金低,其中之所以有这个差别就是因为我们国家的分层养老金体系。

接下来我就把分层养老金体系做一个全面的梳理。

我们的分层养老金体系到底是怎么样去运作的?

它合理或者不合理的地方,公平以及不公平地方,以及未来可能会优化的部分是什么?

对于我们无论是城镇还是城乡居民,我们每个人的影响是什么?

我们的社会分层养老金体系是怎么运作的?

我们的社会分层养老金体系实际上是在1994年世界银行倡导分层模式的基础上,做了本土化改良。

这个分层养老金的模式,分为三个支柱:

第一个支柱就是基本养老保险。也是9月1日之后大家要交的这个。

第二个支柱叫补充养老保险。这个部分一般只有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国央企才交的,这也是他们跟普通城镇劳动居民最核心的区别(后面细说)。

第三个支柱叫个人养老金,也就是纯商业养老储蓄保险、养老理财等等。大家日常能接触的什么增额寿、年金险,包括现在很火的香港储蓄分红险都属于这个类别。目前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购买。

那么在三大支柱的基础上,我们后面还进行了两次养老保险的改革,也确立了我们的基本养老金制度。

首先,就是我们每个人有两个账户,一个叫个人账户,还有一个叫社会基本统筹账户。

你的养老金是分别进入这两个账户的。

进入个人账户的这部分,将来直接返还给你。你可以按月去领取。

但是社会统筹基本账户它的系数非常复杂,还涉及到不同地区的转移支付。

其次是,这两次改革也留了一个巨大的弊病,就是它分了体制内跟体制外。

改革前体制内全部由国家财政供养。而体制外全部都已经完全交给社会了,这就是我们认为的双轨制。

随着继续的发展,双轨制公平性受到了质疑,而且国家的财政压力越来越大。

所以在2014年10月份的时候,我们正式完成了就是体制内体制外的全部的并轨,也标志着双轨制的终结。

从这一年开始,无论你是谁,你的第一支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基本养老保险,全部都是按照个人8%,然后单位代缴16%。

8%进入到你的个人养老金账户,16%进入到社会基本统筹账户里边。

那么无论体制内体制外都是一样的。

但是这里边就留下了一个问题。

先看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是强制性的。分个人缴纳8%,企业代缴16%,一共是24%。

其中个人缴纳的进入个人账户,企业缴纳的部分计入社会统筹基本账户。

那么他们的分配原则是什么?你的8%进入你的个人账户,未来就是你交的这8%,那么再乘以一定的系数,将来等你退休的时候,这部分是完全给你的。

而企业代缴的16%,也就是计入社会统筹基本账户的这部分,马上就会返还给这些已经退休的人员的基础养老,我们叫代际互助,或者叫现缴现付。

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一种说法是,我们现在去供养这些已经退休的跳广场舞的大叔大妈。也是基于人口和生育拐点,有观点悲观的认为将来年轻人要一个人养几个老人,所以未来养老形势更严峻,不可能像现在老年人退休后物质生活有保障等等。

当然这16%它将来也还是会返还给你,只不过返还的时候是有非常复杂的公式。

你只需要知道,企业代缴的16%并不完全记作你的个人收入,所以它并不是完全去返还你的。

再看第二支柱,补充养老保险。

这对于绝大多数今天社会的工作者来说,或者民营企业,这是自愿缴纳的。但是民营企业通常是不会缴纳补充养老保险的。所以我们大部分人是没有这一部分的养老金的。

但事业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的人员,这部分是强制缴纳的。那么它的分配比例是个人缴纳4%,单位缴纳8%,也就是一共12%。这12%会记入你的个人账户,将来你退休后会乘以系数返还给你。

所谓为什么民企退休和制度内退休后养老金的差异,主要就是因为这12%的差异。

这也是普通的民营企业的工作者和所谓的铁饭碗的核心区别。

这个12%,是不进入社会统筹基本账户的,也就是12%不会去供养所谓的现在已经退休的跳广场舞的大爷大妈们。它是完全进入到个人账户的,也就是说这12%是完全属于个人的。

那么进入到个人账户的这一部分是通过基金的形式会用于投资,投资之后盈利的部分还要进行分红。所以这就形成了复利效应,假设说你持续缴纳社保20年或者25年,也就是每年都多12%的资金储蓄+投资。

那么等20年、25年之后,当他退休的时候,其实拿到的是8%+12%,是20%。

而普通的只交基本养老保险的人,其实他只是拿到了过去缴纳的这个8%的个人养老保险。所以差了12%,再加上时间效应+复利效应,这就是一笔巨款了。

那农民养老金呢?

农民并不是按照个人收的8%和企业的16%这样强制来交的,因为很多农民没有收入。

所以对于农民我们国家采用了定额缴税,就是每个地区根据当地的基本情况去制定一个数,比如说有最低180,还有280,还有北京地区是要按1000块定额来交。

那这个定额养老金,其实是按照交多少,将来返还多少。

比如,你每个月只交180或者280,那么将来你返还的时候也是把这180跟280返还给你。

所以这就会形成巨大的对比。

比如对于一个国央企或者事业机关单位的人来说,他每年他得到的是他收入的20%的返还,还加上他的养老基金的投资分红。

那他们退休以后的生活质量是完全不同。

我相信我们拆解到这里,很多朋友会有疑问了,这个政策从2015年改制就已经开始了,为什么几乎没有民营企业会去缴纳第二支柱就是补充养老保险呢?

当然,这里面原因很多。但说到底就是民营企业交不起,普通私企员工也交不起。

为什么国有企事业机关单位可以被强制性的从个人拿出4%,单位拿出8%作为一个补充,就是他们交的起。

他们为什么交得起,这就是制度内和制度外的区别的,什么垄断不垄断的,只能说懂的都懂。所以在实际上,当今天所有的人退休之后,私企交了8%的基本养老保险,再加上考虑通胀系数的返还,所以它是有一定的抗通胀能力的。所以只能说基本生活可能还是有保障。

但是城乡居民(农民)和灵活就业者就不一定了。

比如灵活就业者没有雇主,所以他们一次性缴纳收入的20%,其中8%还是计入个人的养老账户。也就意味着本来收入就不高,还拿出20%去缴纳社保。但是他真正退休时候,铁定返还的是8%,而剩下的那12%还是进入到社会统筹的基本养老账户当中,然后之后再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系数再去重新分配。

再比如农民,其实在中国是改革开放当中是做出巨大的牺牲的。因为整个城镇化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为是牺牲了农民的利益。但现在农民没有固定收入,让他们交了的缴纳的是定额的每个月的可能180或者280的社保基金的补充。实际上将来就只是把这些钱返还。虽然政府也会给他们一定的贴息,但非常少。

如果反观国央企和企事业单位等,是不是可以考虑把铁饭碗单位补充养老保险12%拿出来6%或者8%再分配呢?

因为他们所从事的职业本身,他们的收入也好,他们福利也好,在工作的时候已经是该得到的都得到了。

包括一些国央企本身就是垄断型高暴利的行业,比如关系到民生,关系到国家安全,或者它本身就是一个高利润的垄断,基本上不交给民营企业来做。这就是竖起了壁垒,强制私企不准进入的。所以实际上按正常逻辑来说,应该收“垄断税”。它可不可以进行再次分配呢?

我认为应该从分配机制上去给那些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这几十年当中做出巨大牺牲的,比如说农民。那我们可不可以从我们的第二支柱,就补充养老保险这部分当中拿出一部分来,也是做一种类似的转移支付,支付给这些农民呢?

比如说把补充养老保险的50%补充城乡居民(农民)和灵活就业群体的社保养老金,让他们少交10%,或者是把这20%全部进入到个人的养老保险,拿出50%进入到社会统筹的基本账户。然后可以提高企业员工进入个人账户的比例,比如从8%提高到16%。

当然,这一定是动了一部分人的蛋糕的。

但这也一定是接下来国家关于养老金体系改革的方向。因为在整个的养老金的这个体系的多次改革当中,国家层面一直是在追求制度公平的。

比如15年之前企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不用交养老金的,后来我们通过几次改革开始交养老金。所以我们还是要有点耐心,尽管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依然是把不该强制交养老保险的人的收入去分配给现在已经退休人员,而没有把真正的把抱着铁饭碗,享受着红利资源的这一部分人群的养老保险进行分配。这个其实才是真正的深水区的机制体制改革。

最后其实关于养老这个话题,我之前看过一个视频,是一个台湾人,讲了国内和台湾关于退休金的差异。他讲个两个观点很好,值得大家深思。

他说,在他小时候,当时台湾的退休年纪是50岁。那个时候他大概不到10岁吧。他就觉得他大学毕业就二十多岁,然后好像距离50岁退休,其实不是很远,也就工作二十几年,就可以准备退休了。

然后等到他上了初中的时候,台湾的退休年纪就已经变成了55岁了。

再后来在他大学毕业出来工作的时候,台湾退休年纪已经延到了65岁。

他说现在我已经40了,我距离退休之间还是保持着20年的距离。如果我活在台湾地区,是不是到65岁真的可以退休。也有可能到我60岁那年,退休年纪又往后延到了68岁、70岁都是有可能的。也就是我这辈子就是一直活在追赶退休年龄上。

其实包括欧美、韩国、日本等等都是如此。

所以很多年轻人出来工作第一天,就知道我们交社保有点像交税。将来把你交的钱的一小部分返还给你而已,不太可能给你太多的钱。

所以他们一开始就知道养老金是必须自己挣自己存的,因为光靠社保过活的人,在他们的意识里叫贫困户。

有钱的人一定都是自己存养老金的。

其实现在我们看国内,也是这种趋势的,之前退休的那一批人的那种情况是不可持续,所以我们这一代人不用太在乎交了多少年社保能领多少退休金,肯定是裹不住你想要的生活所需的。

88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