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说,这张本夺冠这事儿,美其名曰“推动乒乓全球化”也罢,“竞争激烈精彩”的也行。可我就看不惯那帮说风凉话的评论区,仿佛整个世界就只有中国一支队伍在玩命,别的国家都还在羡慕我们怎么赢的多稳。真以为你们就没点儿脑子?张本智和横滨那场比赛,看得我一晚上都没睡踏实。别说什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人家是岁数还小,心也在比赛里淹没了。你日本队这几年为这块金牌下了多大功夫。
我还记得之前那次赛前提到的新华社报道,日本这回真是“从零到一”,不仅在硬件设备上一炮而红,培训体系也日益完善。你们还记得去年东京奥运会,张本智和那场比赛,不论输赢,都是年轻人的冲刺和拼搏。结果呢,挺难得的,居然有人站出来说:这是国际水平不断提升的证明。据说佩尔森也少有的发声了,他不光说“这次冠军是好事儿”,还补充说“说明各国水平在接近”,我当时差点把手机摔了。你说这不白说?比赛本身就是拼的技术和心态。谁不想赢?谁不想飞得更高?这个“水平接近”听起来多虚啊。
真是笑死我了。你们催着中国队“继续努力”,然后回头一看,日本这条“小龙”都快要追上来了。咱们的出发不也就是从“优势”开始的吗?也能理解佩尔森这番“善意”的说辞。其实他心里也清楚,日本队这几年的变化不是偶然的。你们还记得去年东莞站,那场比赛,日本队其实就已经悄悄传递了一个信号:别以为我们只是个陪练,咱们是真的要撼你们的天下。
有人说,“中国永远第一”,我倒觉得,别太想当然。乒乓从来不是一场一统天下的游戏。你看,横滨那一战真的挺有看头。比赛节奏快得飞起,战术也越发多样化。业内人士评论说,这样的对抗让“世界乒乓水平提升”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不是空话。而且就像你在路上的人流一样,越拥挤,越反常。比赛越激烈,日本、韩国、欧洲,甚至一些非传统强国都在不断做大局面,大咖们的动作不像两年前那么单调了。
早在我还在研究那些战术流派的时候,便已发现,真正能把一场比赛变成“看点”的,是创新,不是我方占死优势。你知道吗?像张本智和这样,年轻,敢拼,能突破传统已不多见。他们的成长,代表着乒坛的就是有人敢在大场面一争高低。
可能有人觉得我在说“好事”,可是你想想,比赛越激烈,压力就越大,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也得越过硬。你中国队赢得多了,确实稳得一批,但运动之所以精彩,就是因为有人在追赶。今天你在领先,明天可能就被反超。乒乓这项运动,就像踩在刀刃上,难得有平衡,谁都想把握住那个“机会点”。
看到热搜上有人开始质疑:“这次日本放水了吗?”或者“是不是东京奥运之后的波动?”,我就想笑。人啊,总喜欢用猜测来掩盖焦虑。其实不管你信不信,比赛的焦点永远在变化。真要说,这是一个序幕刚刚拉开,还是已经开始进入真正的“竞技时代”?没人告诉你答案。我们只知道,下一次比赛,可能是新旧交错的那一场,捅破天的那天。
最后你说,这事儿就这么过去了?别逗了。乒乓早就不只是两个国家的比拼了。那一场横滨的比赛,在某些人眼里,也许只是个“胜利的故事”,可对于运动员心里的感受,是“挣扎、突破、拼命”都写在脸上的。比赛的赢家赢的是实力,但赢完后谁知道,下一场又会不会有人追上来?你确实打算继续只看中国队的独角戏?呵呵,下次还看谁买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