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70亿美金砸向美国!落后台积电,三星靠封装技术绝地反击

165亿美元! 这是三星最近从特斯拉手里拿下的芯片大单金额。这笔钱让三星在芯片代工领域喘了口气。

过去几年,三星在3纳米技术上投入巨大却因良率问题吃了大亏,成本比台积电高出40%,苹果、英伟达这些大客户纷纷转向台积电,三星的市场份额也从8.1%掉到了7.7%。

更头疼的是,原计划2027年量产的1.4纳米芯片被迫推迟到2029年,连在美国德州建的新晶圆厂也因客户不足延迟开工。

但三星没打算坐以待毙。

它盯上了半导体行业的另一块高地:先进封装。

简单说,就是把芯片像搭积木一样拼装起来,提升性能,而不必死磕纳米级工艺。

三星的第一步棋,是豪掷70亿美元在美国建一座先进封装工厂。

这步棋背后藏着精明的算盘。

美国虽然在芯片设计和制造上很强,英伟达、高通、英特尔都在这儿扎根,但封装环节却成了短板——全球90%的先进封装产能集中在亚洲,美国本土连2.5D堆叠、Chiplet集成这类关键技术都缺。

三星瞄准的就是这块洼地。

新工厂将与三星在德州的泰勒晶圆厂联动,形成“设计-制造-封装”一条龙服务。

这招还卡了台积电的时间差:台积电的美国封装厂最快2029年才能投产,而三星计划在2027年前就开张,抢出两年窗口期。

订单也来得很及时:拿下特斯拉十天后,苹果的图像传感器订单也到了,客户们都在催着本地化生产,毕竟关税问题谁都头疼。

三星也没忘记技术卡位。

台积电靠CoWoS封装拿下了90%的AI芯片市场,而三星带着自家的I-Cube和X-Cube技术杀入战场,还想拉上美国芯片设计公司共建Chiplet生态。

政策红利也抓得紧:美国《芯片法案》专门拨了25亿美元支持先进封装,三星的工厂正好踩在补贴点上。

不过美国建厂成本比韩国高出30%-40%,人力、电费都是压力。

人才更是难题,尤其是懂封装技术的骨干,三星打算从韩国调人,再和德州大学合作培养新人。

另一招是技术研发的海外布局。

三星在日本横滨砸下1.7亿美元建研发中心,2027年启用。

这是它十年来首次在日本买楼,目标很明确:联合日本材料商Disco Corp、东京大学搞2.5D/3D封装研发。

横滨市政府还补贴了25亿日元,支持力度不小。

技术差距确实存在。

台积电在封装市场的份额高达35.3%,三星只有5.9%。

但市场在膨胀——先进封装规模预计从2023年的345亿美元涨到2032年的800亿美元,而特斯拉的订单让三星的“代工+封装”能力被重新看好。

三星手里还有几张技术牌。

第一张是SoP(面板级系统),用415mm×510mm的超大面板替代传统圆形晶圆,面积翻倍,能塞下240mm见方的AI芯片模块。

它直接省掉了印刷电路板和硅中介层,靠铜线直连芯片,成本更低。

特斯拉第三代AI芯片是它的头号目标,但得先解决面板边缘翘曲和量产稳定性问题。

台积电的竞品SoW也没闲着:SoW-X技术2027年投产,能塞进16个计算芯片和80个HBM4内存模块,带宽冲到260TB/s。

三星要抢的,就是台积电量产前的时间差。

第二张牌是玻璃基板。

2028年,三星要用玻璃中介层换掉硅中介层——后者虽性能强,但贵且难造,拖了AI芯片的后腿。

三星的策略很务实:先做100mm见方的小玻璃单元快速试产,而不是一步到位搞大面板。

集团内部也打通了协作:三星电机负责基板技术,三星显示提供玻璃工艺,现有面板封装产线直接复用。

第三张牌专攻移动端。

扇出型封装(Fan-Out PKG)把芯片生产时间缩短33%,散热效率提升45%,特别适合手机这类紧凑设备。

针对移动AI的低功耗需求,三星还搞出多芯片堆叠技术,I/O密度翻了8倍,生产率比老工艺提升9倍。

但挑战还在:不同材料热胀冷缩不一致,可能让封装开裂。

存储和逻辑芯片的协同封装,三星靠的是SAINT技术。

比如SAINT-D直接把HBM内存堆在CPU顶上,省掉硅中介层,散热效率提升35%,良率做到85%。

为量产铺路,它在韩国天安市开建HBM封装厂,2027年完工;横滨研发中心则专攻AI和5G芯片的封装突破。

成本始终是绕不开的坎。

美国工厂的投入产出比能否平衡,人才缺口能否补上,都关系着三星能否在封装战场真正逆袭。

#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

88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