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中野围堵黄维精锐,刘邓致电军委:三天可全歼!粟裕闻讯头疼欲裂,七天七夜不眠

淮海战役进入关键阶段,国民党黄维兵团被中野包围。战报传来,刘伯承与邓小平判断三天内可全歼敌军,豪情万丈。然而,这份乐观的判断却让刚从碾庄战役中抽身的粟裕,头疼欲裂。

黄维兵团的“特殊”出场

黄维的第12兵团,一个汇集了4个军、总兵力12万人的重兵集团,其中核心主力是陈诚的起家部队第18军。这支部队曾被整编为第11师,在悍将胡琏的指挥下,多次让解放军吃尽苦头。这次,蒋介石急令其赶赴淮海战场,为黄百韬兵团解围。有趣的是,黄维本人对这司令官的任命并不热衷。他当时是武汉新制军官学校的校长,一心只想教书育人。蒋介石为此训斥了他一顿,并许诺战后让他继续回校,黄维这才勉强答应。原本陈诚是想让胡琏出任司令,却遭到白崇禧的坚决反对,认为胡琏打仗喜欢耍滑头、不听指挥。最终,胡琏只当了个副司令,一气之下,他竟以“牙疼”为由,跑到上海治病去了。

黄维久疏战阵,对解放军的打法完全不熟悉。他率部刚到淮海战场,就被中野部队包围了。这发生在11月22日华野全歼黄百韬兵团之后。当时,蒋介石调整部署,命令黄维兵团继续前进,并与南北对进的李延年和刘汝明兵团策应。然而,李刘兵团在遭遇华野阻击后停止不前,与黄维兵团拉开了很大间隙。11月24日,刘伯承指挥陈赓纵队等部采取大范围迂回穿插,使得黄维部队晕头转向,最终被困在了南坪集东南纵横二十里区域。

三天解决?粟裕心里的重担

中野的乐观情绪很快传达给了军委。11月24日晚,刘邓致电军委和粟陈张,报告黄维全线动摇,已被合围,估计“三天内可能解决战斗”。这份乐观并未就此止步。到了11月26日,刘邓再次致电军委,强调黄维兵团已被完全合围在南平集、薪县集、邵围子、双堆集、芦沟集之间。军委回电表示“极好极慰”,但同时也给出了审慎提醒:“你们要用极大注意力对付黄维的最后挣扎。”11月27日下午5点,刘邓再度向军委和粟裕等人发来振奋电报,声称黄维兵团已压缩在双堆集附近十余村庄,廖运周率部起义,并断言“全(部)战斗至迟明日可以解决”。

然而,远在后方的粟裕,却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他刚刚在碾庄地区围歼了黄百韬兵团,精力损耗极大。粟裕在红军时期头部曾受重伤,三块弹片一直留在体内无法取出,这导致他经常头疼欲裂。在碾庄战役紧张期间,他甚至在大冬天用冷水洗头来缓解疼痛。看到刘邓的电报后,粟裕认为他们对战局的估计过于乐观了。中野虽然以7个纵队包围了黄维兵团,但这12万兵力与黄维兵团几乎相当,并无优势。更重要的是,中野刚从大别山转出不久,重武器缺乏,火力上远逊于黄维兵团。

粟裕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他甚至紧张到七天七夜不敢睡觉,将双堆集战役视为自己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之一。他深知,如果中野无法在28日按时解决黄维,而华野又按毛主席的指示去攻击刘汝明、李延年兵团,那么邱清泉和李弥兵团就会乘机切断大军后路,届时战局将极其复杂。他还要面对杜聿明集团,那可是整整三十万大军。而华野在宿县仅有七个纵队、二十多万人,一旦敌军强攻,华野很难拦住,中野就可能腹背受敌。中央军委关于李刘兵团全力北上的电报,更是让粟裕倍感压力。

僵持与驰援,艰难的胜利

战况的发展果如粟裕所料。中野未能按期在11月28日消灭黄维,反而陷入了长时间的僵持,并为此付出了不小的伤亡代价。战局发展到这个地步,完全出乎了不少人的意料。此时,仅仅依靠中野的力量,已经无法全歼黄维兵团。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刘伯承亲自致电粟裕,请求华野提供帮助。

最终,在华野调遣两个纵队的协助下,中野才得以攻克黄维兵团的坚固防线。这场艰苦的战役一直持续到12月15日,黄维兵团才被彻底全歼。随着黄维兵团的覆灭,粟裕也成功地将杜聿明集团包围在了陈官庄,使得淮海战役的胜利曙光近在眼前。

结语

这场关于黄维兵团的围歼战,深刻展现了战役指挥中对敌我态势判断的复杂性。指挥员之间的不同判断,不仅影响着具体战术的制定,更关乎整个战略布局的成败。最终的胜利,离不开精准的战略预判、协同作战的默契,以及在困境中相互支援的决心。

88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