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战事延烧至今,局面陡生波澜。近期,乌军深入俄罗斯库尔斯克州,战火首次大规模烧到俄罗斯本土腹地。
这给莫斯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军事与政治双重压力。家门失火,俄罗斯媒体一时间急切地将目光投向外部。
他们公开讨论寻求盟友协助的可能性,甚至搬出了2001年签署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试图将乌克兰的此次军事行动,定义为所谓的“恐怖主义”。言下之意,是希望中国能搭把手。
可这“求援”的声浪还没消散,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就在国际场合抛出了一句狠话:“我们始终孤军奋战。”
这话一出,直接把外界对俄罗斯“盟友如云”的想象给击碎了。这到底是绝望下的真情流露,还是故意演给谁看的政治戏码?
当真到了关键时刻,俄罗斯那些所谓的“朋友们”,到底能有多少成色?这出大戏,到底谁更尴尬?
捆绑的忠诚
乌克兰军队一攻进库尔斯克,白俄罗斯那边的反应几乎是秒级的。紧密盟友卢卡申科,立马就让军队往乌克兰边境靠拢。
还顺手击落了多架来袭的乌军无人机。这架势,就是摆明了要“下场”的意思。
要说俄乌冲突以来,这两家军事上捆绑得多紧,大家心里都有数。两国军事合作只增不减。
可卢卡申科这动作,真就全是“兄弟情深”?恐怕没那么简单。
更多的是唇亡齿寒的自保本能。俄罗斯要是真垮了,他自己的位子还能坐稳吗?
所以,白俄罗斯的支持,与其说是主动帮忙,不如说是被现实裹挟,一种无奈下的“忠诚”。
但这种捆绑,也把白俄罗斯推到了战争边缘,一旦真要出兵,代价谁来付?
毕竟,再铁杆的盟友,也得先算算自家利益这笔账。
不对等的输血
拉夫罗夫那句“孤军奋战”,直接让朝鲜方面感到一阵“自我怀疑”。他们不是没出力啊。
在外界看来,朝鲜对俄罗斯的支持简直是“掏心掏肺”。承认顿巴斯独立,几百万发炮弹火箭弹说送就送。
连军事顾问团都派过去了,联合国表决,也是坚决站队。俄罗斯和朝鲜的铁路货运量同比增加了40%。
普京总统前不久还亲自去了平壤,签署了共同防卫协议。按理说,这盟友做得够意思了吧?
可拉夫罗夫一句话,却把真相撕开了。在俄罗斯的战略盘子里,朝鲜即便再给力。
其国力微不足道,根本算不上什么能提供关键支撑的平等盟友。
俄罗斯更多地将朝鲜看作是牵制美国与韩国在东北亚力量部署的一枚“棋子”。
这种骨子里的轻视,源自俄罗斯那套“欧洲中心论”的老传统。
面对地缘政治上重要的亚洲伙伴,总带着一股高高在上的傲慢。
朝鲜这番“热脸贴冷屁股”,把功利外交的本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远水解不了近渴,再多的炮弹,也救不了俄罗斯内心的那份“孤独”。
摊牌的底线
战火烧到俄罗斯本土,俄媒马上把乌克兰的行动扣上“恐怖主义”的帽子。
还特意提了2001年的《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动作,外界看得很明白。
俄罗斯这是在精心试探,甚至想把中国“绑架”进这场冲突。
甚至,他们还试图激化朝鲜半岛局势,那点心思无非是想“引君入瓮”。
可中国这边的回应,那叫一个清晰和坚定。
外交部在6月12日和16日,一周之内两次发声。
重申了在乌克兰问题上的“三不”原则:战火不能外溢,冲突不能升级,各方不能添乱。
同时强调了“劝和促谈”的立场,明确亮出底牌:绝不选边站队。
这等于直接守住了中国“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底线。
尽管中俄建立了“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但这份关系有它的上限。
历史上的中苏交恶,让中国对结盟这件事警惕得很。
我们绝不会为了别人的利益,去火中取栗。
俄罗斯这种想“拉下水”的算盘,最终彻底落空。
要说真正的尴尬,恐怕就在这里。
结语
库尔斯克危机一爆发,俄罗斯急切地找起了“盟友”。结果呢?
等来的不是援手,是沉默,是自保,是礼貌的拒绝。
拉夫罗夫那句“孤军奋战”,听着是抱怨,其实更是对现实的无奈承认。
俄罗斯的“孤独”,真不是盟友们不仗义,而是它自己几百年扩张主义的必然结果。
从15世纪起,俄罗斯吞下的地盘超过2200万平方公里,几乎把所有邻国都得罪了个遍。
这种“以邻为壑”的外交传统,注定它不可能有真朋友。
从沙皇亚历山大三世说“只有陆军和海军两个盟友”的论断。
到苏联时期推行的“有限主权论”,俄罗斯外交史上所谓的“盟友”,大多是权宜之计,功利得很,谈不上信任。
它骨子里自带的“孤独基因”,决定了它就是个独行侠。
如今的困境,是侵略者战场表现拉胯,连“莫斯科号”都沉了,巴赫穆特拉锯战也打得艰难。
它还因攻击民用设施等行为导致道义失守。
它已遭到超过130个国家的制裁,并在联合国大会上被141个国家投票谴责。
当一个大国,把希望押在胁迫、算计和绑架上时,它的孤独,就不再是可选项。
那是一种甩不掉的宿命。所以,这场“盟友”大戏,到底谁最尴尬?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