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库存车卖成新车,谁能想到这种事能发生在身边。
这事要不说出来,简直让人气得牙痒痒。
你说,现在买辆电动车,居然还有这样坑人的套路?
本来想着省心方便,结果却像踩中了一颗地雷。
买车变成了拆盲盒,谁会想到呢。
江西南昌章女士,2023年10月6日买了辆小刀电动车。
价格不算低,两千多块钱,冲着品牌和门店的“新车保证”去的。
谁愿意买个旧车回家啊?
她一口咬定是2024年的新车,销售还笑呵呵说,码表是零的,没走过,“全新款”。
信了,买了,心里踏实。
结果呢?
到了2024年7月4日,她骑在顺外路上,突然摔了个大跟头。
哎,这事要搁谁身上都窝火。
更气人的是,去修理店一查,修车师傅一句话让她懵了。
师傅说你这个电机控制器是2021年生产的。
那章女士一听,这不是新车吗?
怎么零件比新车还老?
再一看车身铭牌,眼珠子差点掉地上——整车生产日期写着2021年6月。
这下她才明白,自己这“新欢”其实是三年前就造出来的老车。
难怪骑起来怪怪的。
零件时间线对不上,还能保证安全吗?
这就像是买衣服,标着新款,结果一看吊牌,三年前的旧货。
谁不生气?
章女士就去找门店理论,门店负责人还理直气壮。
什么叫没骑过的都是新车,说得煞有其事。
问他2024年买的车怎么是2021年造的?
他直接撇清:“我就是卖车的,厂里怎么装我也不清楚。”还说码表没走过就算新。
你要是碰到这样卖家,能不头疼?
更离谱的是,同条街上另一家小刀门店全然不同。
人家卖库存车提前告知,明明白白贴着“处理车”,还降价,标着2399块。
以前卖4000多,说清楚时间,买不买由你。
章女士那家,啥都不说,价格还一个样。
三年库存和新车价一样,谁倒霉谁认。
不少人都说,这种事不能光怪门店。
厂家客服也来了句“门店应该告知”。
可厂家一问三不知,说卖给门店的都是新车,放多久不归他们管。
那责任到底谁担?
门店和厂家互相踢皮球,消费者成了夹心层。
碰上这样的事,真是哑巴吃黄连。
再说了,新国标马上要上路,2024年11月1日之后,新标准电动车不符合要求的不能生产、不能销售、不能上牌。
章女士买的这款,偏偏卡在“新政”前夜被甩出来。
如果车上不合格,明天就不能上路。
花新车价买个马上报废的,这哪是买车,分明是被当接盘侠。
有人会说,库存车就库存车呗,好用就行了。
可问题是卖家不说实话,消费者被瞒着掏钱。
这公平吗?
真要存心卖库存车,那就该明码实价,提前打招呼。
要不谁还敢买“新车”?
更有网友吐槽:“又不是买盲盒,买辆车还要碰运气。”
再说安全问题。
三年库存,电池、线路多少都会出点毛病。
谁能保证用着没问题?
这就像存放时间长了的食品,看着没变,其实里面早变味了。
骑在路上,摔个跟头,谁赔?
门店一句“没骑过就是新”,一推六二五。
厂家客服又说得漂亮,门店该负责。
市场监管部门也管,可真要出事,谁能给个说法?
章女士要退车退款,门店只肯赔两百块,说白了想“私了”。
这点钱买不了教训也买不了安全。
她拒绝调解,直接投诉到市场监管局。
道理很简单,买卖讲诚信,不能光靠嘴皮子。
网友们看了也忍不住说,这事放谁身上都不服气:“库存车不是不能卖,就怕你当新货卖,价格还不降。”有的说,“门店和厂家互相甩锅,最后倒霉的是我们。”还有人说,“有些门店明码标注,明降价,这样的卖法买家还能接受。”但像章女士遇到的这样,价格一样,时间不说清,谁心里能咽得下?
再想想,这才是头疼的地方。
市面上的新车,都是门店自己说了算。
库存放三年、五年都没人管。
码表归零就算新,这标准谁定的?
有时候还得看店员心情,遇上讲诚信的还能提前告知,碰上不说实话的,那就只能自认倒霉。
别小看这些库存车。
有专家说,放久了的电动车,电池性能大打折扣,线路老化,安全隐患一大堆。
政策又变,老款车很快就不能上牌。
新买的车成了黑户,电动车变成摆设。
谁受得了?
厂家说了要约束经销商,结果还是门店自己说了算。
所谓“原厂交来什么就卖什么”,可责任踢来踢去最后还是消费者背锅。
你说,这世道让人咋信任?
其实,买车这种事,老百姓图的就是个心安。
哪怕便宜点,明明白白写清楚“库存车”,买家想省钱还能接受。
最怕的是,花新车价,买回三年前的老货,还被当成“冤大头”。
道理谁都懂,诚信做事不能光靠运气。
更离谱的是,买车和买彩票差不多。
新国标一落地,原本合法的车一夜之间变成“黑车”。
门店提前清货,买家成了“替罪羊”。
这就像开着时间机器,把老货打包送进你家门口。
商家说的“库存车没骑过就是新车”,听着很自信。
可这车要真有毛病,谁来管?
厂家不认账,门店一推六二五,消费者被晾在一边。
要不说现在买电动车都得擦亮眼睛。
章女士这个遭遇,实在让人窝火。
也难怪网友们议论纷纷:“现在买个电动车,心里像坐过山车。”还有人说,“新国标快来了,这些门店赶紧清货,谁都不想当最后一个‘接盘侠’。”这种阴差阳错的买卖,伤的还是买家的心。
再想想,市场的规则如果都靠商家良心,诚信这俩字还有啥分量?
不是明码标价就算解决了问题,最起码要让买家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货。
三年库存车和新车价格一样,这公平吗?
现在想想,买辆电动车还能遇上“穿越时空”的库存货,谁心里不堵?
厂家甩手掌柜,门店说一不二,这样的买卖还能让人放心?
明明讲诚信,结果是“谁倒霉谁买单”。
这买卖方式,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话说回来,市面上不是没良心商家。
有人家库存车打折处理,明明白白公开,买的人心知肚明。
可碰上啥也不说的门店,谁知道自己是不是成了“冤种”?
买车买到怀疑人生,这到底是消费升级,还是信任打折?
所以说,遇到这种事,谁能忍?
厂商踢皮球,门店讲道理,最后买单的还是我们。
新国标在即,谁还敢闭着眼买车?
到底什么时候,买电动车能不再是拆盲盒?
哪天咱老百姓花的钱能买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库存车当新车卖,这种路数还能走多远?
大家怎么看,车到底该怎么卖,才算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