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为何能赢?他骨子里那股孙猴子的劲,对手到死都没看懂
1935年的遵义,夜色深沉,空气里全是压抑。屋子里,一群面容憔悴的汉子围坐着,烟雾缭绕,每个人的眉头都拧成了疙瘩。红军,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就在这几乎让人窒息的氛围里,一个身材高大的湖南人站了起来,他的发言没有半句废话,字字句句都像锥子,扎在问题的要害上。
这个人,就是毛泽东。此时的他,在党内的地位并不显赫,甚至一度被排挤。可就是这次会议,让他力挽狂澜,把一支濒临溃散的队伍,重新拉回了正轨。许多年后人们复盘,都说遵义会议是个奇迹,可哪有什么奇迹,不过是一个人把他半辈子积攒的本事,全在最要命的时刻使了出来。
要看懂他,得从他年少时那股子“匪气”说起。在韶山冲,他就是个不听话的伢子,敢跟他爹拍桌子。进了学堂,更是把《水浒传》翻了不知多少遍,对里面那些啸聚山林的好汉,他心里是佩服的。他后来自己都说,他身上有“猴气”,就是孙猴子那股敢闹天宫的劲头。这种骨子里的叛逆,让他永远不会循规蹈矩,总想着要捅破天。
当别人都在大城市里闹革命的时候,他一头扎进了井冈山的深山老林。秋收起义失败了,队伍人心惶惶,往哪里去?他指着连绵的群山说,那里,就是我们的立足之地。把家安在乡下,用农村包围城市,这在当时的共产国际看来,简直是离经叛道。可他不管那些条条框框,他只信自己眼睛看到的,脚下踩着的这片土地。
他这个人,打仗是一把好手,写文章更是厉害。在延安的窑洞里,油灯昏黄,他能一宿一宿地不睡觉,写出了《论持久战》。那篇文章,哪里是什么军事理论,简直就是一篇心理按摩。它告诉每一个中国人,别怕,日本人看着强,但他们是小国,打不久;我们看着弱,可我们是大国,有的是时间和它耗。这一下子,就把全国军民的信心给提起来了。
他看书很杂,什么都看,尤其爱看历史。他的卫士李银桥后来回忆,主席的床头总是堆满了线装书,翻得页边都卷了。他能从《三国演义》里琢磨权谋,从《资治通鉴》里看透人性。他把这些古人的智慧,全变成了自己的武器。所以你看他指挥打仗,经常有神来之笔,声东击西,围点打援,把对手耍得团团转。
国民党那边,很多人都瞧不上他,觉得他就是个泥腿子出身的“土匪”。蒋介石的将领们,大多是黄埔军校、海外军校毕业的科班精英,他们用地图和沙盘推演战争,一切都讲究章法。可毛泽东打仗,不按常理出牌,他更像一个棋盘外的高手,总能看到你看不到的地方。
淮海战役,国军几十万大军,飞机大炮样样精良。可最后怎么输的?输给了几百万推着独轮车的老百姓。他早就看透了,战争的根本,不在于武器,在于人心。谁能让老百姓心甘情愿地把最后一碗米送上来,谁就能赢。这一点,那些坐在南京办公室里的精英们,到死都没想明白。
建国后,他的生活依旧非常简朴。李银桥讲过一个事,主席的一双旧布袜,破了几个洞,李银桥看着心疼,想给扔了。毛泽东看见了,硬是让他捡回来,叫他拿去补一补。他说,国家刚建立,百废待兴,能省一分是一分。就是这样一个在生活上对自己“抠门”到极致的人,在面对国家大事时,却有着旁人无法想象的魄力。
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国内刚打完仗,一片废墟,要钱没钱,要工业没工业。几乎所有人都反对出兵,觉得这是以卵击石。他一个人关在屋子里想了几天几夜,最后拍板:打!他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一仗,打出了中国人几十年的和平,也打出了一个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他不是神,他是一个从中国最基层的土壤里生长出来的巨人。他身上有农民的狡黠与务实,有文人的浪漫与豪情,更有革命者的钢铁意志。他能写出“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样气吞山河的诗句,也能在窑洞里跟农民盘腿聊天,问今年的收成。
他这一辈子,争议很多,功过是非,后人自有评说。可有一点无法否认,是他,用一股不信邪、不服输的劲头,彻底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他让一个曾经任人宰割的民族,重新挺直了腰杆。要真正理解今天的中国,就必须回过头去,看懂那个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湖南人。他身上那股独特的魅力和力量,至今仍在影响着这片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