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的石油财富有多夸张?三个月见闻让我重新认识中东
三个月前,公司派我到巴林负责一个石化项目,说白了就是去"淘金"。
临行前听同事们说"巴林很小,但很有钱",我还半信半疑。
结果到了之后才发现,这个比北京还小的岛国,藏着的财富密码远比我想象的要深。
01. 第一印象:这里的"低调"让人摸不着头脑
刚下飞机,说句实话,我有点失望。
麦纳麦机场虽然现代化,但规模不大,也没有迪拜那种金碧辉煌的奢华感。
出了机场,满眼都是中规中矩的现代建筑,跟国内的二线城市差不多。
但很快我就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街上跑的车,宝马奔驰太普通了,保时捷、玛莎拉蒂随处可见,甚至兰博基尼都不算稀罕。
更夸张的是,这些豪车的车主看起来都很年轻,二十多岁开着几百万的车,一脸云淡风轻。
巴林人均财富98,000美元,在阿拉伯世界排名第四,仅次于卡塔尔、科威特和阿联酋。
换句话说,这里一个普通人的身家,顶得上国内一个小老板。
02. 真正的震撼:没有个人所得税的"免税天堂"
到巴林工作一个月后,我算了算自己的收入,简直不敢相信。
在巴林,没有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财富税、资本利得税、预扣税或死亡/遗产税。
我一个月工资相当于人民币4万多,按国内标准要交不少税,但在巴林,一分钱税都不用交!
当地同事告诉我,这就是石油财富带来的福利:"政府有石油收入,不需要向老百姓要钱。"
更夸张的是,巴林人上学免费,看病免费,实行免费医疗,居民卫生服务普及率达100%。
一个巴林朋友开玩笑说:"我们从生到死,政府都包了,还要什么税?"
03. 石油之外的"隐形财富":非石油部门对GDP贡献率达到85.2%
很多人以为巴林就是靠石油吃饭,其实不然。
巴林是海湾地区最早开采石油的国家,但现在已经是首个步入后石油经济的波斯湾国家。
我在当地见到的富豪,很多都不是石油商人,而是金融家、房地产开发商、珠宝商。
巴林素有"珍珠之岛"的美誉,采珠业有着长达4000多年的悠久历史,现在虽然不如从前,但珠宝贸易依然是支柱产业。
更令人意外的是,巴林被认为是中东和北非地区最开放的经济体之一,金融业发达程度不亚于香港。
走在麦纳麦金融区,各种国际银行的招牌比比皆是,当地人开玩笑说:"我们是海湾的小香港。"
04. 生活成本的"反差":富有但不昂贵
在巴林生活三个月,最让我意外的是生活成本。
与中东其他国家相比,巴林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
一顿像样的晚餐,人民币100-200元就能搞定,比迪拜便宜太多。
租房也不贵,一套两居室公寓月租折合人民币8000-12000元,考虑到这里的收入水平,简直是白菜价。
但奢侈品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商场里的劳力士、卡地亚,价格比国内便宜20-30%,难怪当地人人手一块名表。
我一个巴林同事,25岁,戴着5万块的欧米茄,开着30万的奥迪,月薪折合人民币3万多,还觉得自己"刚起步"。
05. 文化冲击:4000年的历史底蕴遇上现代财富
巴林不只是有钱,更有文化。
巴林是古代迪尔蒙文明的发源地,历史可追溯至五千年前,在苏美尔神话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描述为"太阳升起的地方"。
我去过巴林国家博物馆,那些4000年前的珍珠首饰,工艺精美得让人叹为观止。
当地人说,他们的祖先靠潜水采珠积累了最初的财富,后来发现了石油,现在又发展成金融中心。
"从珍珠到石油,再到金融,我们从来不缺赚钱的门道。"
最震撼的是,截至2024年6月,巴林总人口158.87万人,外籍人口占55%。
也就是说,巴林本地人只有70万左右,却享受着全世界最好的福利。
平均下来,每个巴林人分到的石油财富,比其他海湾国家还要多。
06. 对比其他中东富国:巴林的"聪明"财富观
跟其他海湾富国比,巴林最聪明的地方在于"未雨绸缪"。
迪拜靠贸易和旅游,卡塔尔靠天然气,阿联酋靠石油和金融,而巴林早就开始布局多元化经济。
我接触过的巴林商人,思维模式更像欧洲人——保守但精明。
他们不会像沙特王子那样一掷千金买飞机,也不会像迪拜土豪那样建世界第一高楼,但会悄悄在伦敦、纽约买地产,在全球布局投资。
"我们国家小,经不起折腾,所以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
一个巴林银行家这样告诉我。
07. 财富背后的"代价":外籍人占一半的社会结构
但巴林的财富也有"代价"。
外籍人口占55%,意味着巴林人已经是"少数民族"。
街上听到的更多是英语、印地语、菲律宾语,阿拉伯语反而成了"方言"。
当地朋友跟我抱怨:"我们有钱了,但文化快被稀释了。"
年轻的巴林人更愿意去欧美留学,毕业后很多选择留在国外。
"反正家里有钱,干嘛回来跟一堆外国人挤?"
这种富裕带来的"文化焦虑",在其他海湾国家也存在,但巴林尤其明显。
08. 投资机会:小国家,大格局
三个月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巴林是个被严重低估的投资目的地。
巴林对资本、利润或股息的汇回没有限制,而且允许外国企业或分支机构100%由外国所有,无需当地合作伙伴。
我见过一个温州商人,在巴林开了个小贸易公司,专门向沙特出口中国商品。
两年时间,从50万起步做到了5000万营业额,净利润率超过30%。
"巴林就是个跳板,连接整个海湾市场,而且政策比迪拜还宽松。"
旅游出行tips:
- 中国公民可申请14天或30天落地签,费用分别约14美元和32美元
- 最佳旅游时间是11月到3月,气候温和
- 英语普及率很高,沟通无障碍
- 可以顺便去沙特,有跨海大桥直连
- 珍珠博物馆和巴林堡是必去景点
写在最后:重新认识中东的财富密码
三个月巴林之行,让我对中东财富有了全新认识。
这里的富有不是暴发户式的炫耀,而是低调而精明的积累。
巴林人用4000年的商业智慧,把一个小岛变成了区域金融中心。
如果你以为中东只有迪拜的奢华和沙特的石油,那巴林会颠覆你的认知。
这个"隐形富豪",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什么叫"小而美"的财富哲学。
人均财富98,000美元,这个数字背后,是一个民族对商业和财富的深度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