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刚公布最新的贸易磋商成果,照理说,全球经济的稳定性应该有所增强,黄金作为避险的金钟罩,那还用说,理应会受压力而下坠。然而,现实正反其意,不但金价没有跌,反而还开始上涨了。
起初我还觉得这事儿可能只是短暂的波动,后来翻了翻数据才意识到,里面隐藏着关于全球流动性和货币信用体系的重大信号,根本不是偶然出现。
金价反涨怪地缘?这些矛盾点说不通
有不少人说这次金价上涨,主要是因为地缘政治的变动,比如中东那边出了点事、俄乌局势还没平息,还有委内瑞拉的政局起伏不定。
原本打算把地缘政治列为主要的推动因素,但后来一琢磨,发现里面的漏洞挺多。
先不提这些地缘事件多半还不是新鲜事儿,就说中东那块冲突,那都持续了快半年了,市场早就该把这个预期都吃透了,不可能等到贸易消息一出来,才突然反应过来。
更重要的是,期间美股标普500指数也在涨,要是真就是地缘局势引发的避险反应,风险资产怎么可能同步上涨呢?
地缘风险顶多就是个小插曲,根本扛不起金价这个逆势上涨的走势,真正的原因得从资金的角度再找找。
既然地缘风险说不通,那要看金价拉升的幕后推手,可就得关注市场对资金的看法和反应了。
在这里,最关键的因素其实是美联储最近的政策变化,他们突然宣布从12月1日起停止缩减资产负债表,比市场之前预料的明年提前了不少。
这动作一显现,我就觉得不对头,这明显显示出美国市场的流动性紧张程度,远比之前大家估计的要严重。
美联储提前停缩表,背后是资金紧张的信号
要理解这个政策的意思,得先搞清楚缩表到底是个啥情况。
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其实挺直白的,左边列的都是它手里拿着的国债、住房贷款支持证券(MBS)啥的资产,右边则是市场上流通的美元。
疫情期间,为了给市场注入资金,美联储大规模买债券,也就是大家说的扩表或QE,那会儿市场上的钱特别充裕,股市、房价以及金价都纷纷上涨。
随着通胀压力的升高,美联储转向缩减资产负债表,也叫做QT,不再继续购买到期的债券,把之前买的债券逐步退出市场。这一操作一搞,市场上的流动资金就变紧了,企业和金融机构借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
这次提前结束缩表,说白了,就是美联储在主动应对市场上的资金紧缺问题。
更让人琢磨的是,他们还打算用到期的MBS资金去买短期国债。
原以为这只是个技术手段,后来一琢磨,才明白根本不是那么简单,其实是在为未来可能的量化宽松做好准备,也就是说,提前给市场注入一些流动性支持。明眼人一下子就知道,美联储是在提防潜在的系统性风险。
最近美國的兩家區域性銀行爆出貸款欺詐的事兒,這也讓這種擔心再一次得到了印證。
虽然说金额没算特别大,大概才2亿多美元左右,但这事儿一揭露,就让人看出中小银行的风控体系里还存在一些漏洞和疏漏。
眼下美国利率还挺高,维持在5.25%到5.5%的区间,企业本来偿还债务就挺吃力,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也在逐步上涨,从去年的1.2%提升到现在的1.8%了。
这么一想,要是真把这种信用风险扩散开来,很可能会引发更大范围的流动性紧张问题,美联储提前停止缩减资产负债表,也是在应对这种隐隐约约出现的风险信号。
其实市场担心的不是这个事情本身,而是担心还有一些未被揭露的信用方面的潜在问题在暗中堆积着。
其实,真正推动金价上涨的幕后推手,还是大家对货币信用体系的不放心。
要说黄金这个玩意儿,根本不用靠什么机构信用,市场对货币体系越不放心,大家反而越愿意把钱换成黄金。
其实黄金这种反应不是第一次出现,历史上不少次金价暴涨,都跟货币信用体系的波动有关系。
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美元和黄金正式脱钩,接下来的十年里,金价从每盎司35美元一路拉升到850美元;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银行信用崩溃,那个时候美股一度暴跌30%,反而金价上涨了15%;到2020年疫情肆虐时,美联储大举放水,金价当年就涨了差不多25%。
这样一来,2025年金价再涨,或许就是类似信号的再现,说明全球可能要迎来一个新的宽松流动性周期了。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时候千万别想着短期炒黄金,否则挺容易陷入陷阱;更像是个调整资产配置结构的关键时机。
根据货币贬值的交易思路呢,这事可以分成三层来打理:第一层防御的话,可以考虑买一些黄金ETF、白银ETF,比如SPDR黄金ETF(GLD)或者iShares白银ETF(SLV),用来应对未来货币可能贬值的风险;而收益方面呢,可以布局短期美债ETF,比如iShares1-3年期美债ETF(SHY),以谋求一些短期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