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哥们炒股十几年,银行卡数字像心电图,上去又下来,最后还是一条直线。 他说他炒股的目标不是赚钱,而是解套。 你没听错,就是为了解套。 这种反常识的逻辑背后,是无数散户的真实写照——他们把股市活生生玩成了“自我救赎”的循环游戏:被套时心安理得,解套时热泪盈眶,然后转身跳进下一个坑。 更荒诞的是,这种模式竟成了许多人的精神寄托,仿佛亏钱只要不割肉就不算亏,解套就是胜利。 可时间呢? 机会呢?全都耗在了一场场“挖坑自埋”的仪式里。
老张的炒股生涯始于2008年。 那会儿股市刚经历大跌,他听同事说某只建材股“绝对低估”,二话不说砸进20万。 结果买完就套,股价从35元一路阴跌到12元。 老张不慌,每月工资到账就补仓,硬是把成本摊到18元。 熬了两年多,股价终于重回18元,他立马清仓,长舒一口气:“总算回本了! ”之后拿着钱,他转身冲进另一只“潜力股”,继续重复“被套-补仓-解套”的循环。 十几年过去,他的账户余额还在原地打转,唯一增长的是鬓角的白发。
这种“解套式炒股”绝非个例。 知乎上有位网友分享过类似经历:他曾在2013年以32.5万元买入外高桥股份,被套半年后赶上上海自贸区政策利好,股票连续12个涨停板,浮盈瞬间突破100万。 可就在盈利翻倍时,他因为担心股价回调,几个晚上失眠,最终在回本后匆匆卖出。 结果呢? 外高桥后来涨到42元,他错失了额外60多万利润。 更扎心的是,同样的事情在紫光国微上重演——2018年35元买入,2021年股价飙到288元,他却早在53元时就“落袋为安”,只因“害怕再跌回去”。
为什么散户总在解套时逃跑? 行为经济学戳穿了真相:人脑对损失的恐惧远大于对收益的渴望。心理学实验表明,超过70%的人面对盈利时会选择“立刻锁定”,哪怕后续可能有更大涨幅。 这种“损失厌恶”让股民陷入怪圈:亏钱时死扛,美其名曰“长期投资”;赚钱时反而手抖,恨不得秒卖。就像追剧只敢看开头,永远等不到高潮。
“锚定效应”更是隐形杀手。 散户总把“成本价”当作决策锚点,而非股票真实价值。 比如一只股票从10元跌到5元,许多人会拼命补仓,心想“回到10元就卖”。 可如果公司基本面恶化,股价可能永远回不到原点。 这种执念让人忽略关键问题:如果现在空仓,你还会买它吗? 但现实中,股民宁愿在垃圾股上浪费五年等解套,也不愿承认错误、及时换仓。
时间成本才是最大陷阱。 老张的十几年里,A股经历过2015年牛市、2017年白马股行情、2020年科技股爆发,可他因为资金始终套在“等解套”的股票上,一次次错过机会。 就像总在修理一辆破车,却忘了换辆车能跑得更远。 更讽刺的是,这种“解套信仰”甚至成了情感依赖:被套时反而踏实,解套后反而焦虑。 一位网友调侃:“不买股票就没情绪价值,体会不到悲喜交加的刺激感。 ”
机构投资者和散户的差距就在这里。 机构用月线、年线做趋势判断,散户却盯着日线追涨杀跌。 2015年股灾时,不少散户在暴跌中死捂股票,牛市刚启动却因“熊市思维”提前下车。 等股价翻倍才醒悟,又不敢追高,只能拍大腿。 数据显示,散户持股周期平均不到一周,而牛股80%的涨幅往往集中在20%的时间段里。 宁德时代从60元涨到700元的过程中有五次大幅回调,但每次回调后都创新高,可惜多数人早在震荡中被洗出场。
解套就跑的循环,本质是人性与理性的战争。 但股市专治各种不服:它用缓慢的下跌考验耐心,再用急速的上涨惩罚犹豫。 当你把“回本”当胜利,投资早已变成一场自我感动的行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