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记者节快乐#
11月8日不放假的节日,却有人凌晨三点在热搜里打卡
11月8日,第二十五个中国记者节。按国务院规定,不放假、不发加班费,但微博话题#记者节快乐#早上7点就冲上前20——阅读1.8亿,讨论17万。点进去,一半是媒体官号晒“凌晨三点校样”的加班图,一半是网友晒“原来今天你们过节”。不放假还主动打卡,被外界戏称“最卷节日”,可圈里人一句话就怼回去:夜班不是秀,是日常;节日不是福利,是提醒——提醒公众,也提醒自己,别把“看新闻”当成理所当然。
“瞭望者”先被AI追尾,再被算法超车
今年最大的不同,是写稿的对面坐着会写稿的。大模型30秒出一篇通稿,还能自动配图。有人哀嚎“记者要被取代”,现实数据却反向: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10月发布的《2025中国新闻业年度观察》显示,一线持证记者人数首次止跌回升,比去年多了1.2%。原因不浪漫——深度调查、现场核实、源头的“人”没法被一键生成。AI把“拼字数”的门槛踩平,反而让“拼现场”更值钱。记者节不再只是鲜花和口号,而成了技术冲击下的再定位:谁去现场,谁才有节过。
“封口费”阴影还在,行业自净比奖杯更重要
节日并不自动等于光鲜。中国青年报曾评论:“封口费缠身的记者节没有荣耀只有雪耻”。今年也有“反噬”新闻:某财经自媒体拿车企200万广告费发“软调查”,被网友截图锤到删稿。行业内部的动作更快——中国记协9月上线“失信名单”查询库,不到两个月,已有14名采编人员被列名,且同步通报用人单位。节日这天,朋友圈刷得最多的不是奖杯,而是这份黑名单。自律速度赶上曝光速度,才是给节日最好的礼物。
读者的“一键三连”,就是记者节的红包不放假、不发钱,怎么才算过节?——稿费不会翻倍,但点击量、转发、留言就是节日红包。大数据显示,一条微博若被转评赞合计破万,其曝光量约等于传统纸媒整期发行量。别小看“随手转发”,算法时代它就是“灯塔”,让调查继续、让监督发光。今天你看到一篇好稿,别只点“好看”,去评论区留个“辛苦了”;刷到突发直播,别只截图,顺手点个“关注”——屏幕那头的夜班编辑,就能在凌晨三点的机房里,多续一杯咖啡。记者节,不需要致敬,只需要你“在场”。节日快乐,也是读者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