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50试飞的视频满天飞,那气动外形看一眼就知道,不是以前的老苏系侧卫的路子。兰姆达机翼、全动翼尖、二元矢量喷口,沈飞这次是真下了血本。很多人还在脑子里停留在“沈霍伊”这个外号,可现实是,这顶帽子现在已经不合适了。
早些年沈飞的路确实窄。1992年第一批苏27进入中国,到2003年歼11B首飞,基本就是全身心沿着苏27的轨道往前走。不是不想创新,是真的没条件。战机设计是系统工程,气动布局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当时贸然推翻成熟的苏27布局,性能未必比动航电、火控、武器系统提升更实在。俄国人2009年还帮说过话,出口总经理伊赛金明确讲过,外形像不等于内部一样,复杂技术可不是看个壳子就能下结论的。
歼11B、歼16这些机型,其实都是打基础的作品。歼16更是把侧卫系列推到巅峰,雷达、航电、操控系统世界一流,综合战斗力比F15EX还强,空军才会一口气装备四百多架。要是性能不行,这种装备规模根本不会发生。电子战型号在模拟对抗中赢五代机也不是一次两次的事,这才是真本事。
再看看现在的阵容,歼35、歼35A,歼50都在飞。网友给歼50起的编号,带着一点玩味,你美军六代机叫F47,还压成飞歼36一头?那我们来个歼50,把气势抬上去。外形设计算是另起炉灶,兰姆达机翼这种前缘后掠、后缘内凹锯齿的布局,不光隐身效果好,还方便加气动增升面、操纵面,机动和航程两手抓,甚至适合航母起降。
兰姆达机翼的关键,是全向隐身能力的提升。雷达波打在机翼后缘时,回波方向和前缘一致,散射波峰值降低,整个雷达散射截面积平均值压下来。这种设计在全球不是没人想过,英国BAE的暴风六代机、洛马的新方案都有,但真正做出来的,只有沈飞。因为制造难度大,锯齿后缘结构效率低、质量增加,还得多段拼接,材料必须能耐超音速飞行的应力。歼50真机试飞已经在网上到处都是,说明这些难关已经被攻克。
说到底,歼50是沈飞技术台阶的跃升。它的诞生证明沈飞具备了自主设计世界顶尖战机的能力,而且是在同时干四代半、五代、六代三个档次机型的前提下做到的。歼16系列持续生产,歼35系列不断完善,福建舰要入列,歼15T和歼15DT的需求量暴涨,沈飞工厂火力必须全开。
这和当年只能在苏27外形上动动刀的人,是两回事。那是一步一步在有限条件下铺路,如今是同时推进多代战机,连气动外形都有了自己的语言。你在全球找一家能这样布局的战机公司,几乎找不到。沈飞不是靠噱头洗掉“沈霍伊”,而是靠真正的技术和硬实力,把这口锅彻底甩到过去去。
沈飞的变化,核心是从跟随到引领。以前仿的是成熟气动布局,现在成了别人可能要参考的设计对象。靠的不只是一次漂亮的试飞,而是一整套扎实的技术积累,从结构制造到系统集成,再到战术应用,都做到位。光看外形,歼50已经走出了一条独立的路,更重要的是,它背后代表着沈飞已经能在全球六代机的桌子上占一个核心席位。
实际上这一路走来,是四百多架歼16的背书,是电子战型号的战绩,是五代机的量产,也是六代机的独门气动。过去的旧标签留不住了,现在谈沈飞,更多人会想到“全型号满负荷生产”,想到歼50那双锐利的兰姆达机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