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杨振宁享年103岁:那个被骂了半辈子,却改变了整个物理学的人

几天前,杨振宁先生去世了,享年103岁。

他一生中有太多头衔,华人之光,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各种科学院的院士,各种名誉教授,各种名誉院长。

在很多人看来,他对于物理学的意义一定是非常重大的,但是事实上,杨振宁在物理学界的作用性,通俗来说,就是“修路的”。

只是这个路的意义却很不一般,用中国的一句成语来说,那就是“愚公移山”的意义,而且杨振宁这个“愚公”,是真的挪走了物理学面前的“大山”。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生前却“饱受诟病”,世人指责他的理由,泛滥夫区也就是老三样。

加入美国国籍,晚年回到中国,82岁的老爷子娶了28岁的老婆。

移山之人

杨振宁这辈子最主要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宇称不守恒原理”,另一个则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

对于杨振宁个人而言,“宇称不守恒原理”对他个人的价值应该是要相对大一些的,这个原理在1956年被杨振宁和李政道两人所提出。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无论是“宇称不守恒原理”还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都是十分抽象的东西。

所以我们这里不解释“宇称不守恒原理”的原理,只说其对物理学界的影响,这个影响是颠覆性的,就相当于有一天有人告诉你,这个地球是方的,而且他说的还是对的!

就是这么震撼。

“宇称不守恒原理”简单来说,就是说这个世界是不对称的,镜子里的世界和我们的世界并不完全相同,二者是不对称的。

这个原理的震撼性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其实很难理解,毕竟我们是完全什么都不懂,我们只需要知道,杨振宁和李政道通过这个原理拿下了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当时杨振宁35岁,李政道31岁,他们两人是这一年诺贝尔奖中最年轻的得主,放眼诺贝尔奖的历史,这二位也算是最年轻的那一批。

因为这个原理,杨振宁拿了诺贝尔奖,一下子名扬海外,他的老婆杜致礼是杜聿明的长女,杜聿明因为在淮海战场被俘,他的妻子,母亲和三个孩子都被蒋介石给软禁在了台湾。

就是因为杨振宁拿了这个诺贝尔奖,让蒋介石不得不顾及“国际观瞻”,把杜聿明的老婆曹秀清放到了美国,进而让曹秀清和杜聿明后来得以在大陆团聚。

所以说无论是对杨振宁的声望,还是他在美国的境遇,亦或是他个人的家庭,“宇称不守恒定律”无疑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但是至少笔者认为,对于我们这个世界,“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的影响,恐怕还是要更大一些。

其实无论是“宇称不守恒原理”还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都是理论物理学而非应用物理学,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打下地基的东西。

于我们普通人而言,理论物理学的研究成果至少在当下,对我们的影响很有限,甚至在未来,影响到了我们,我们其实也不知道。

就好比量子力学,现在大多数人也不懂,但是它已经深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没有量子力学,至少我们就用不了手机。

这就好比盖高楼,打好地基非常非常重要,理论物理学就是地基,应用物理学则是地基之上的建筑,我们则是生活在建筑中的人。

地基打得好,建筑日后才能加高楼层,这是一个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道理,但是当物理学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如果理论物理学没有突破,接下来的发展就会很艰难。

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人来开路,来当移山的愚公,牛顿作过这个人,爱因斯坦作过这个人,杨振宁也作过这个人。

“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早在1954年就已经问世,其实比“宇称不守恒原理”还要更早一些。

但是“杨-米尔斯规范场论”实在是太抽象了,哪怕是对于物理学界都十分的抽象,直到20年后,人们才发现粒子物理学的基础全部都需要套用“杨-米尔斯规范场论”的基本模型。

现代物理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基于“杨-米尔斯规范场论”所建立的,而杨振宁相当于为现代物理学提出了新的工具和框架。

他的贡献,可能在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后才会真正的体现到极致,从这一点来说,杨振宁称得上是一位伟人!

他的争议

杨振宁一生中最大的争议无非也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三点,其中最大的争议,也就是他选择加入美国国籍的这件事情。

1964年,杨振宁入籍美国,用杨振宁自己的话来说,“在父亲心中的一个角落,他直到去世也没有原谅我放弃我出生的国家。”

也就是说对这件事有所诟病的其实不止很多普通人,包括杨振宁的父亲也是有所不满的,只是杨振宁当时做出如此选择,也有他的理由。

杨振宁成年前的一段时间,包括成年后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美国度过的,美国在不知不觉中已经对杨振宁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美国成家立业。

甚至就连同为中国人的妻子,也是在美国认识的,而他特殊的身份,让其同时连接了美国,大陆和台湾三地。

台湾有他妻子被软禁的家人,相较于钱学森,杨振宁的顾虑太多,做出留在美国的选择也不奇怪。

况且杨振宁研究的是理论物理学,钱学森等人研究的其实在某种程度上算是应用物理学,杨振宁的研究更依赖于科研环境。

当时美国的科研环境确实优于中国,如果他选择在当时回到大陆或者台湾,他恐怕未必会有后来的成就。

他的成就也不仅仅是对美国的贡献,更是对世界的贡献,因为他的成就与其说是一种技术,更像是一种“方法论”,普实皆准的“方法论”。

杨振宁终其一生其实都很感谢美国,他曾经对新华社记者说过:“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

但是杨振宁也说过:“我知道我没变。”

2015年,杨振宁低调放弃美国国籍,重新入籍中国,直到2017年新闻报道此事,公众才清楚,在此之前甚至就连中国科学院都不知道杨振宁已经重新入籍中国。

这个时候又有人说,杨振宁是“为了养老才回国”,这种说法其实更加牵强,他的成就已经如此高了,还是个九十多岁的老爷子,不缺名利,也不缺钱,在美国也不缺待遇。

整这一出图啥?

无非不就是图一个落叶归根吗?

至于杨振宁的婚姻问题,这个真的是最不值得拿来说的,无论是中国法律还是美国法律都保障婚姻自由。

也没有哪条规定老爷子不能娶小姑娘的,关键是不能强迫,关键是真心相爱,人家翁帆都说了是真心相爱。

两个人的私生活,有什么可拿来说的?

对于杨振宁,至少笔者认为,他是一个对世界有很大贡献的人,且不应该有那么多争议。

爱国从不是非黑即白的单选题,你可以有个人的选择和自己的方向,关键是你的所作所为真的有利于这个国家,更无害于这个国家。

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杨振宁的一生,都在践行这两个标准,那么他又应该有什么争议呢?

参考资料:《杨振宁:“我知道我没有变”》 施郁《杨振宁 :科学巨匠,中华之光》 彭思媛

88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