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拒委内瑞拉妥协后,美军又轰潜艇,特朗普打算送回2人避责任?

加勒比海的这场爆炸,真是掀起了一阵腥风血雨。

10月17日,特朗普亲自在社交媒体上宣布,美军“成功”打击了一艘疑似运毒的潜艇。没等舆论反应过来,五角大楼就跟着放出了黑白攻击视频。画面灰得刺眼,船头被炸得下沉,紧接着几次巨大的爆炸,最后船尾整个炸开。

官方话术是“成功打击”,但画面更像一次定点处决。

美军从海里捞出两个人,一个厄瓜多尔人,一个哥伦比亚人。特朗普说,他们会被遣返回国“接受拘留和起诉”。听起来像在讲正义,可这动作一看就透着政治算计,不想让这两个人落入美国司法系统。

原因很简单。

一旦进入法庭,这所谓的“敌方战斗人员”身份就站不住脚。

这个说法当年是反恐战争的标配,奥巴马政府早在2009年就彻底弃用了。可特朗普偏要翻旧账。他说这场打击的法律依据,源自小布什时代的反恐授权,意思是美国和贩毒集团是在“战争状态”。

你看,逻辑被他拧出了花。

贩毒集团成了“敌军”,船员成了“士兵”,于是美国就能名正言顺地用导弹解决问题。问题是,这一套在国际法上根本站不住。

多位国际法学者已经公开质疑。

根据《联合国宪章》,任何国家都不能未授权地在他国境内使用武力,这涉及到领土完整和主权独立。特朗普政府不仅在海上打,还被爆出已给军方授权,在委内瑞拉境内开展秘密行动,目标甚至可能包括马杜罗本人。

动静闹这么大,加勒比这片海自然炸了锅。

从2025年9月到现在,美军在这一带已经打了至少六次类似的行动,死亡人数累计到29人。

短短一个多月,海面被打成了“国际警示区”。

这波军事行动打着“禁毒”的旗号,实质上是政治杠杆。

特朗普要的是两样东西:一个是国内选票,一个是对拉美局势的又一次掌控。

“反毒”是最好卖的包装。谁敢反对打毒贩?可真要算起账来,这更像是一次扩大版的“反恐再版”,只是敌人换成了毒贩。

特朗普说,这艘潜艇沿着“知名贩毒中转路线”驶向美国,还装有芬太尼。那可是美国的毒品噩梦。讲到这,他的语气像是抓住了一个政治救命稻草。问题是,证据呢?到现在,美国情报部门没有公开任何溯源细节,只有模糊的声明,和那段视频。

内部质疑声已经出来了。

一些国会议员抱怨,政府对这些袭击的过程披露太少。至少应该告诉公众:情报从哪来,目标确认是否经过多重核实。

但特朗普团队可不管这些。多数共和党参议员反而在推进一项提案,要求之后类似的袭击可以更灵活执行,不必事事先经国会批准。

矛盾来了。

另一项决议正在审议中,内容相反,限制特朗普未经国会授权就直接攻击委内瑞拉。两项提案一进一出,暴露了美国政界的撕裂。

这不是讨论“要不要打”,而是在争论“谁有权决定打”。

从白宫的角度看,这场加勒比海战事的法律灰区,是他们刻意维持的模糊边界。

一旦明确称为战争,国会必须介入;但如果叫“执法打击”,就成了司法问题。两边都沾不着,特朗普干脆创造了第三个概念,“武装冲突”,既可以用军队,又不用担责。

这也是他那句关键表态的由来:“美国正与贩毒集团处于武装冲突状态。”

听上去有气势,也正是这句话让法律界炸了锅。

你再看那两名幸存者的处理,就更能体会政治算计的味道。正常逻辑,既然美军出手,那案件应该落在美国司法体系里,由法院审理。可特朗普偏把他们送回去,好像急着洗掉证据,一边避开司法审查,一边还给出口舆论理由:看,我们尊重别国司法。

他实际上是用“遣返”把美国自己的法律风险推给他国。

这一套操作,美国人自己都心里有数。共和党里有人鼓掌,说总统在保护国家安全;也有人私下抱怨,这事儿太像“未经宣战的战争”。

有人提议设立听证会审查这些海上打击计划,可显然,白宫目前更愿意继续往前冲。

加勒比海这块地方,不仅是毒品通道,也是政治试验场。美国一边打着“禁毒”的名义清场,一边又把矛头对准委内瑞拉,逼马杜罗让步。对外是打击毒贩,对内是推高民意。

结果,一举两得。可代价是,国际上越来越多国家对这种单边军事行动提出抗议。

其实这剧情,美国几十年前就演过。

从越南到巴拿马,从中东到如今的拉美,剧情换人不换台词。只要能被界定成“对美国构成威胁”,就能动武。特朗普只不过是给旧戏换了套“禁毒”的包装。

看似合法的行动,背后都是权力的延申。

一旦把贩毒当成“战争”,美国总统的军事手段就几乎没有边界。海上可以打,陆地可以潜入,海外可以秘密行动。布什政府用它对付基地组织,特朗普现在对付毒贩,下一任总统会不会对付黑客、民兵、企业?没人知道。

加勒比海的几次爆炸声,其实炸出了美国外交的尴尬:既要维持全球警察的姿态,又得对内交代“为什么可以开火”。

而29条人命,只是这场模糊战争的副产品。

到这里,海面暂时平静下来。船没了,人死了,录像成了政治素材。美军船队还在巡逻,风浪没有停。

这场打着“禁毒”旗号的军事行动,还远没结束。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88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