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超强台风逼近广东,超市抢购潮现,市场监管严防涨价

超市的灯光下,蔬菜区仅剩几根黄瓜孤零零地躺着。人们推着几乎满载的购物篮在拥挤的货架间闪转腾挪,略带焦灼的表情,仿佛末日的预演。空气里夹杂着卤牛肉和塑料包装的混合气味,那些熟食区的售货员看起来像经历了一场小型台风,疲惫但敬业。外头,天还晴得像是气象局的玩笑,局势却逐渐逼近临界点——超强台风“桦加沙”正向广东沿海步步逼近。同一时间,手机屏幕上的实时新闻反复跳出“停课”“停工”“停运”,仿佛一枚不容忽视的倒计时炸弹,劝说你把最后一包馒头抓进篮子。

如果你是市民,面对这一切,你会做什么?是相信政府部门反复强调的“物资储备充足”,稳坐家中等风来;还是觉得“以防万一永远不会过时”,像张先生那样采购七八百块钱的卤牛肉和牛奶,为一家人的心理安全感埋单?抢购物资这类行为,实在太平常了。每一次极端天气预警,商场超市变身现实版“饥饿游戏”,考验的是人类的集体心理,而不是库存本身。

事件的大致脉络其实相当清晰。9月22日,广东多地进入临战状态。气象台的预报还算克制:预计暴雨、狂风会在23日午后真正开启总攻,届时深圳等地风雨交加、致灾风险极高。政府迅速响应,封锁市政、停工停课,高铁和普速列车全部暂停。连深圳市场监管局都提前发话——禁止恶意哄抬物价,违者最高罚500万元。我猜,这番预警不是针对冤家对头,而是怕老百姓在菜市场见识到“灾害经济”的另一番盛景。

新闻画面如同固定流程片段:超市大妈在空货架前感慨“囤货有理”,摊主自信地预测台风过后菜价必定上涨,张先生和他的大袋卤牛肉共同承载着一家人对风雨的抵抗。不过,如果冷静地审视整个证据链,事实很明白——气象部门没有夸张或渲染,超市仓库没说不够货,市政府秩序也在可控之中。真正催发市民抢购的是人类深层次的不安全感,还有每逢风雨就被唤醒的“集体无意识”。

我的个人看法是,这种“临战状态”下的抢购潮流,在短期内实属必然。无论是广东,还是任何遭遇极端灾害预警的地区,恐慌与从众心理总是比理性更快一步。哪怕政府反复说明物资充足,还是有人会下意识地当个“备荒专家”,买到忘记自己家里是否有冰箱。多数人的行为逻辑很简单——“万一来不及怎么办?”“别人都在买,我不买就吃亏?”心理安全感远远优先于现实中的实际需求。这不是愚昧,只是集体记忆在惯性驱使下的再现。

但如果我们再往细处推演,会发现生活里每一道选择都带着证据学的痕迹。台风还未登陆,蔬菜能被抢空了吗?其实,超市和农贸市场的供应链并没有遭受实质性冲击。只是信息和预期的提前释放,让供需关系在短时间里失衡,“虛惊一场”变成了“实地抢购”。市场监管局的告诫书虽严厉,但能否阻挡市民的恐慌性行为? 恐怕并不乐观,毕竟“罚款500万”更多针对幕后黑手而非抢馒头的大叔大婶。更黑色幽默的是,许多人的抢购清单里,主食、熟食和卤味永远排名前列,一方面预备生存,另一方面也怕万一没得吃,连做顿“末日火锅”都没材料。

从专业角度讲,“临战状态”不只是字面意义上的风雨欲来,实际是对社会组织与个人行为模式的一场压力测试。铁路全面停运、企业休工、商场备货、市场监管全线警戒,这些动作平铺直叙,却都指向一件事:“最坏情况”下,社会应急系统能否承压? 广东省的应急响应体系很成熟,但人人自危时,最难管理的还是无形的恐慌。历史上台风“山竹”带来的教训已经足够深刻,这次的“桦加沙”是否会复制过去的混乱,很多人并不真正关心实际风力级别,更多在意自家冰箱是不是满了。

其实我们这些常与极端状况打交道的人,最怕看到的往往不是“风雨交加”,而是“谣言满天飞”。有时候台风没到,市场上的幺蛾子就招呼过去了。于是,市民抢购、摊主预测涨价、监管局恐吓罚款、超市售货员累瘫,一气呵成,像台风还没来就被提前摧残了一遍。职业病让我忍不住犯嘀咕——抢购物资到底是冷静应对,还是集体神经紧绷的“买椟还珠”?万一哪天过度囤货导致浪费、“反悔式卖菜”再度上演,算谁的责任?这问题我也没答案。

当然我们可以讽刺一番:广东人的应急反应速度堪比高铁,连捏造涨价的商家,都得担心“罚款没收资产,一朝回到解放前”。但灾害面前,人类的脆弱和敏感也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毕竟,一场风暴,检验的不只是城市的抗台风能力,更是每个人心理的抗浪值——都说理性是最好的防线,可真到风暴口,还得靠“满柜子馒头”撑着安稳。

台风即将登陆,风雨不期而至。抢购的货架会不会很快补满?市民的焦虑会否随着天气转晴归于平静?“防灾”与“恐慌”的边界,又该由谁来标定?这些问题,如果你是当事人,会有自己的答案。或许,真正能够抵御灾难的不只是仓库里的物资,更是内心的坦定和理性。你觉得呢?

我们致力于提供真实、有益、向上的新闻内容,如发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妥善解决。

88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