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东北证券正式发布半年报,数据让市场眼前一亮:上半年营业收入20.46亿元,同比飙升31.66%;净利润4.31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1.32亿元暴涨225.9%。 每股收益从0.06元猛增至0.18元,相当于股东手里的钱半年翻了两倍多。 这份成绩单在已披露业绩的券商中增速排到第三,成了中小券商逆袭的典型。
但细看业务结构,增长全靠两条腿走路——经纪和自营业务成了绝对的“现金奶牛”。 经纪业务净收入5.66亿元,同比涨32.47%;自营收入更夸张,7.89亿元的收入同比飙升52.69%,两大板块合计贡献了超66%的营收。 就连去年还在亏钱的利息净收入,今年也扭亏为盈,赚了1.02亿元。 然而另一边,投行和资管业务惨遭“滑铁卢”:投行收入仅0.35亿元,暴跌26.51%;资管收入1.43亿元,缩水27.44%。
经纪业务能逆势爆发,离不开客户量和交易量的双爆发。 上半年客户总规模涨了10.02%,AB股基交易量直接翻倍,同比激增130.79%! 公司力推的投顾品牌“天天向上”签约规模猛增,金融产品总保有量冲到347.16亿元。 更猛的是私募服务(PB业务),新增私募产品规模和交易量分别暴涨86.79%和373.69%,说明机构客户正在扎堆涌进来。
自营业务则靠“快准狠”的策略翻身。 权益投资团队紧盯市场波动,提前布局结构性行情,灵活调仓;固收团队则靠金融科技提升交易效率。 上半年光研究报告就发了973篇,其中深度报告211篇,分析师路演超1.5万次。 科技赋能下,自营板块一举拿下38.57%的营收占比,成了最大功臣。
与业绩报告同时扔出的“炸弹”,是撤销资产托管部的公告。 这个部门突然被砍,背后是政策收紧的无奈。 2025年4月证监会新规要求基金托管机构净资产不得低于300亿元,而东北证券一季度末净资产仅193亿元,根本够不到门槛。 新规还要求“月均托管规模超50亿元”,对中小券商简直是生死线。 今年已有三家期货公司撤离新三板,东北证券此刻撤退,实则是政策倒逼下的断腕求生。
更尴尬的是基金子公司集体“熄火”。控股的东方基金总营收3.1亿元,同比下滑2.98%;净利润仅0.41亿元,大跌13.10%。 参股的银华基金虽然管理规模冲到5807亿元,但净利润还是微跌0.34%至2.84亿元。 讽刺的是,这两家规模都在涨——东方基金规模1234亿元(增9.37%),银华基金规模5807亿元(增8.79%)。 规模扩张却换不来利润,暴露了基金行业费率战下的盈利困境。
资管板块整体表现疲软。 全资子公司东证融汇管理规模767亿元,增速仅0.74%;专做私募的东证融通更惨,只管理着6只基金,规模5.49亿元。 而投行业务的收缩更明显:北交所在审项目仅3个,债券主承销只做了7单。 并购项目虽然立项39个,但完成仅12个,落差极大。 新三板挂牌累计369家看似不少,但督导企业仅剩162家,比峰值时大幅缩水。
上半年东北证券还密集爆出多起重大事件。 6月,控股子公司渤海期货突然从新三板摘牌,官方解释是“自身规划需要”,但业内猜测与去年底被监管责令整改有关。 更悬的是其孙公司渤海融幸——因操纵焦炭、焦煤期货被证监会罚没超2000万元,直接拖累母公司声誉。
7月高层接连出走。 副董事长孙晓峰、董事宋尚龙同日辞职,5月副总裁王晓丹刚退休,4月底首席经济学家付鹏也确认离职。 高管层半年换血四人,动荡肉眼可见。 监管罚单也没停过:2月因北交所项目未勤勉尽责被口头警告;同月孙公司操纵期货遭天价罚单;4月南通营业部又因挪用客户资金吃警示函。
另一动作是给子公司“瘦身”。 7月15日,东北证券宣布将全资子公司东证融达的注册资本从30亿元砍到10亿元,实际减资2.27亿元。 这公司去年已亏损1631万元,减资显然是为止损。 无独有偶,年内国都证券、中信证券也在缩减子公司资本,行业集体进入“收缩低效资产”周期。
不过也有好消息。6月最高人民法院一锤定音,驳回吉林敦化农商行对东北证券的再审申请,终结了这场缠斗多年的侵权纠纷官司。 这笔胜诉给公司省下了潜在赔偿风险,算是阴霾中的一丝亮色。
纵观这份中报,东北证券的狂飙突进与战略撤退同样鲜明。 经纪和自营的爆发印证了市场回暖的红利,但撤销托管部、基金子公司下滑、子公司减资等动作,又暴露了中小券商在严监管与转型期的被动调整。 冰与火交织的半年成绩单,成了证券行业强弱分化的真实缩影。
#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