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麻城村里建起两层小楼:老人3元吃饱饭,孩子暑假有书读!

汪家冲湾,你听过吗?

估计没几个人知道这个地方的名字,更别提它藏在哪座山坳里了。

可去年,这个“空心村”突然搞了件大事——一栋两层小楼硬是把这个寂静得能听见山风的地方,变成了麻城最热闹的存在。

没错,这楼一出场就成了主角,老人们吃得香,孩子们学得欢,连村里的鸡蛋都快被捐没了。

说实话,要不是那场春节酒局,这栋楼可能连影子都不会有。

几个从外地打工回来的年轻人一边喝酒一边吐槽:“咱爹妈守着这山不走,咱是不是得给他们造个靠山?”

这话一出,直接点着了全桌人的劲头——说干就干,80万,8个月。

有人掏存款,有人省鸡蛋钱,甚至连村口种菜的老头都拿出了半袋板栗。

结果呢?

一栋纯白的小楼就这么拔地而起,成了全村人最骄傲的存在。

不过,这楼的故事才刚开始。

一楼是“幸福食堂”,老人们花3块钱就能吃上一顿热乎的饭,荤素搭配得像过年。

63岁的汪鲁华端着饭盒乐得不行:“以前在家就啃咸菜,现在这饭,想吃啥有啥。”

更绝的是,村里老人已经养成了自发送菜的习惯,谁家种的豆角、茄子,多了就直接往食堂送。

楼上一片书声琅琅,志愿老师汪泉和徐俊教得比亲爹亲妈还认真。

孩子们呢,一到暑假不再是“手机党”或者“河边野泳小分队”,而是坐在小楼里写作业、听故事,甚至还能见到儿童作家来讲课。

比起过去的冷清,这楼简直是村里的“流量担当”。

可别以为这楼就没烦心事了。

别看饭菜香,账上可真不宽裕。

幸福食堂每个月亏1000块,奖学金也全靠临时捐助,甚至卖茶叶、板栗这些“土特产”都只能勉强补点缺口。

可也因为这楼“规矩”,麻城市民政局盯上了它——别误会,是好事。

注册了公益社后,这楼有了“身份证”,可以申请补贴、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甚至加入全市推广的“五安家园”体系。

说白了,这楼不只是个吃饭的地方,更是能撬动资源的大平台。

有意思的是,这楼的意义早就超出了饭和书。

它让老人们有了盼头,让孩子们有了去处,更让打工回来的年轻人觉得,家乡不是只有“空心”,还有希望。

到了晚上,村里的老人抱着西瓜聊家常,孩子们追着奖状满村跑。

这场关于乡村的逆袭,算是迈出了第一步。

汪家冲湾的故事还没完,甚至可以说刚开了个头。

谁又能想到,这样一栋小楼,能让一个“空心村”变成了“暖心村”?

88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