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中美高层会谈刚落下帷幕,美国那边就迫不及待地放狠话,威胁要对中国的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等产品加征三位数关税。而中国这次没绕弯子,直接打开天窗说亮话,“打贸易战,我们奉陪到底”。
这场交锋看似是经济问题,实则藏着更深的博弈。美国想用关税大棒逼中国让步,但中国早就不是2018年的中国了。供应链自主可控、市场多元化布局、技术快速迭代,这三张牌让中方有了硬刚的底气。
更关键的是,拜登政府现在面临一个尴尬局面,加关税会推高美国通胀,不加又没法向国内选民交代。而中国看准了这一点,反手就是一套组合拳。
美国的“三位数关税”威胁,为什么这次不管用了?
2018年特朗普发动贸易战时,中国确实受到不小冲击。但六年过去,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大幅下降,2023年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从2018年的19%降至14%,东盟、欧盟、俄罗斯等市场快速填补了空缺,美国加关税?大不了少卖点,东南亚和拉美的订单还接不过来。
关键领域完成去美化
芯片、工业软件、高端装备等“卡脖子”环节,中国企业要么自主研发,要么找到替代供应商。华为的麒麟芯片、比亚迪的电动车技术就是最好例子。
美国自己先扛不住了
特朗普时期的关税让美国消费者多花了2300亿美元,拜登现在再加码,只会让通胀数据更难堪。沃尔玛、特斯拉等巨头已经公开反对新关税,毕竟成本最终全是美国老百姓买单。
说白了,美国的关税牌早就打烂了,现在拿出来纯属虚张声势。
中方的“天窗说亮话”藏着什么玄机?
中国这次的回应很直白,但话里有话,“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翻译过来就是“你加关税,我就反制”,稀土、石墨、医疗设备,哪样不能卡美国脖子?“合作应相互尊重”,潜台词是“求人要有求人的态度”,美国一边要中国买国债,一边挥关税大棒,哪有这种好事?
“中国市场的机遇永远开放”,这话其实是说给德国车企、法国空客听的:“你们要抓紧,别被美国拖下水”,最狠的是,中国商务部同步放风正在研究“不可靠实体清单”,矛头直指苹果、高通等在华美企。这套“围魏救赵”的策略,比直接报复关税更让华盛顿头疼。
拜登的“关税陷阱”:政治需要 vs 经济现实
拜登政府明知道加关税伤敌八百自损一千,为什么还要硬着头皮上?选举政治逼的,特朗普在摇摆州疯狂炒作“中国抢走工作岗位”,拜登不得不展现更强硬姿态。哪怕加关税只是做样子,也得先把戏演足。
产业政策玩脱了,《芯片法案》和《通胀削减法案》花了上千亿美元补贴,结果英特尔股价腰斩,台积电美国工厂烂尾。现在只能甩锅中国“产能过剩”,掩盖自己的决策失误。
盟友体系出现裂缝
欧盟最近对中国电动车的态度明显软化,德国总理朔尔茨甚至带着宝马、奔驰高管访华谈合作。美国急需用关税威胁逼欧洲站队,但问题在于,这套剧本中国早就看透了。中方现在根本不接招,反而拉着欧盟开绿色产业对话,把美国晾在一边干瞪眼。
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从“硬脱钩”到“软消耗”
和2018年相比,现在的贸易战已经升级成“全维度消耗战”,科技战:美国禁售高端芯片,中国突破7纳米工艺,金融战:美联储加息收割全球,人民币国际化加速,舆论战:西方炒作“中国威胁论”,TikTok反杀美国国会
在这场持久战中,时间对中国更有利:美国国债突破35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已超过军费,中国新能源汽车全球市占率突破60%,正向燃油车腹地欧洲进军,俄罗斯、中东、东南亚的“去美元化”进程持续加速,拜登的关税威胁,更像是债务缠身的赌徒最后的加注,而中国早就准备好了应对筹码。
最后的真相:美国需要中国,远胜中国需要美国
10年前,中国还依赖美国的市场和技术;今天,美国超市里60%的日用品印着“Made in China”,波音30%的客机卖给中国,苹果20%的营收依赖中国市场。
华盛顿的政客们可能还没意识到:当他们用关税大棒砸向中国时,棒子另一头震痛的,永远是自己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