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协会(中非)合作委员会揭牌成立

}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协会(中非)合作委员会揭牌成立 湘非新能源合作开启新篇章

作者:阳光

本网长沙讯2025年7月23日下午,中非经贸合作交流区三楼高朋满座,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协会(中非)合作委员会授牌仪式及"企业出海、共赢未来"主题交流会在此隆重举行。活动由中非经贸博览会常设展馆津巴布韦国家馆、几内亚国家馆联合主办,吸引了60余位中非政商界代表、专家学者及企业家参与。会上,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协会与津巴布韦国家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标志着湖南新能源产业对非合作迈入体系化、平台化新阶段。

协会党组书记付志国致辞

协会党组书记付志国与津巴布韦国家馆馆长胡佐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技术、金融支持、人才培养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助力非洲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签约仪式

破题非洲缺电困境 湖南新能源企业组团出海

当前,津巴布韦全国电气化率不足50%,电力短缺严重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为破解这一难题,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协会将组织国众新能源、中资闽湘新能源等企业,在津巴布韦建设首个“风光储一体化”示范项目。该项目涵盖智能光伏电站、储能系统集群及配套电力工程,旨在打造完整的清洁能源解决方案,提升当地电力供应能力。

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协会党组书记付志国在揭牌仪式上表示,“非洲拥有丰富的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但受限于技术和资金,新能源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此次合作不仅是设备出口,更是从规划设计、建设运营到后期维护的全产业链输出,帮助非洲国家建立可持续的能源体系。”

三位一体合作模式 打造中非新能源生态圈

作为湖南省商务厅重点指导的合作平台,(中非)合作委员会未来将聚焦三大核心领域,构建技术、金融、人才三位一体的合作生态圈。

技术赋能:本土化适配非洲市场

针对非洲特殊的气候条件和电网基础设施,合作委员会将推动中国企业研发适应当地需求的新能源设备,并协助制定行业认证标准。“中国技术必须‘非洲化’,才能实现长期稳定运行。”协会技术专家指出,未来将联合非洲科研机构,共同优化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等设备的耐高温、防沙尘性能,确保项目高效落地。

会场一角

金融护航:设立专项投资基金

为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合作委员会将联合中国进出口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设立中非新能源双向投资基金,为项目提供融资支持。同时,引入海外投保险机制,保障企业在非经营的稳定性。“金融支持是项目落地的关键,我们将通过多元化渠道破解资金瓶颈。”湖南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强调。

人才造血:培养本土技术力量

人才短缺是非洲新能源发展的另一大挑战。合作委员会计划与湖南大学中非研究中心、津巴布韦当地高校合作,开展新能源技术培训,并推动设立“非洲新能源本科教育计划”,为非洲培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本土人才成长起来,产业才能真正扎根。”

湖南新能源“出海”成果显著 联合国高度关注

湖南新能源企业早在多年前就已布局非洲市场。据统计,截至目前,湖南企业在非洲总投资额达17亿美元,覆盖20余个国家,共建光伏装机量超900兆瓦。其中,南非、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等国的光伏电站项目已投入运营,有效缓解了当地用电紧张问题。

这一系列成果也引起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关注。联合国官员在近期报告中指出,中国新能源企业在非洲的实践为全球绿色能源合作提供了范本,“尤其是‘风光储一体化’模式,兼顾了经济性与可持续性,值得推广。”

部分参会代表合影

从湘江到维多利亚瀑布 共绘绿色发展新图景

“这不是简单的产品出口,而是先进产业模式的整体输出。”湖南将把新能源合作纳入中非共建“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未来三年内推动更多综合性园区落地非洲,涵盖装备制造、技术培训、运维服务等全链条。

湘江水奔流不息,维多利亚瀑布壮阔澎湃。尽管相隔万里,但新能源合作的桥梁已悄然架起。随着湖南省新能源产业协会(中非)合作委员会的成立,中非能源合作正从单一项目向系统化、规模化迈进,不仅为非洲带来光明与动力,更向世界传递了互利共赢的发展新叙事。(图/李顺苹 文/阳光)

初审:刘云

责编:王文杰李顺苹

88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