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再次对平民开火,25国呼吁停火,以回应:哈马斯应负全部责任

加沙又一次沦为外界的焦点,这次不是因为一场大规模冲突,而是因为一纸西方国家的声明。

7月21日,英国牵头,法国、澳大利亚等25国一起发声,集体指责以色列制造人道灾难,要求加沙战争立即结束。

怪的是,名单里最应该发声的美国,偏偏缺席。

现场画面不用多说,满地狼藉,哀嚎遍地。关心国际新闻的人都不陌生,但这次不同的是,出事的不是战壕,也不是哈马斯据点,而是由以色列自己设立、全程掌控的物资分发点。

7月20日,以色列国防军动用武力,对着成千上万聚集领救援物资的加沙民众开火。《卫报》说,最少85人丧命,现场血迹斑斑。

给出的理由也极有逻辑:为防大批巴勒斯坦人对以军构成威胁,只能先下手为强。

说白了,援助变陷阱,平民成靶子,换成任何国家,这事都难洗清。

事情发生后,以色列的解释一如既往,“为维护安全”。但本来物资分发点就在以军掌控下,发生这样的事,不是谁粗心大意,怎么看都带着一丝决绝。

更讽刺的是,联合声明指明,援助模式本应拯救生命,却在加沙引发更大不稳定,剥夺了加沙人的尊严。

不仅如此,声明还直白否定了以色列把巴勒斯坦人整体迁入所谓“人道主义城市”的做法,认为这违反了国际法。

欧美25国,一向你唱我和,这次却罕见口径一致,能让他们集体开口,说明以色列在加沙的行径确实超出了底线。

内塔尼亚胡也没闲着,他早在7月中旬就把话撂在前头。哈马斯和以色列在卡塔尔掰手腕搞停火谈判,谈判没停,军事行动也没歇手。以色列总理明确宣称,加大军事行动就是要拿来当砝码,逼哈马斯在谈判桌上低头。

这场逻辑,简单直接:你不给我想要的结果,我就让平民更惨,于是再拿苦难敲诈对手,这才是以色列的谈判艺术。

所以联合声明里才会强调一点:不能再让平民当人质,也不能让战争一再成为外交筹码。

但说到底,这封声明虽然有25个国家名字压阵,却像是没电的喇叭——声音挺大,雷声大雨点小。为什么?最关键的美国缺席。

美国是什么角色,大家都明白——以色列国际舞台的定海神针,没有美国的点头,以色列的胆子也没那么大。

美国表面上呼唤人道停火,背地里一手资源、武器不断地给。美国只要一句狠话,以色列立马收手,但现实是,美国压根没在声明上签字。

欧美这边,表态雷厉风行,态度冠冕堂皇,结果什么实际动作都没做。

有人问,欧洲不是在抗俄援乌的时候也出钱出枪了吗?怎么在加沙不照搬剧本?乌克兰的体量和加沙能比吗?

欧洲确实对乌克兰是一掷千金,什么坦克、大炮、资金,全都给。但在加沙问题上,欧洲嘴上说得漂亮,对以色列至今没见过一次制裁,甚至连像样的限制都没有。不仅没真的援助巴勒斯坦,反而继续给以色列面子。

要真按欧洲援乌的标准带哈马斯,以色列这点兵根本顶不住,三天就得怂了。

可现实中,这份联合声明也就最多给自己留个后路,说白了,等将来真有清算的那天,大家都有记录,谁都别拉自己下水。

以色列的反应也没让人意外,直接拒绝,骂这群国家“脱离现实”。一句话把责任全都推回哈马斯身上。这锅甩得干净利落,世界上只要有美国撑腰,以色列就能继续我行我素。

有趣的是,以色列对外的说辞从不变调,任何时候都可以把硬核行为包装得合理合法。

就像他们宣称,战争的全部责任都是哈马斯的。打死平民,是因为哈马斯逼的。

只要逻辑缜密,主动态永远是敌人,责任永远在别人身上。

英法澳等国发声明,其实就是变相提前划清界限,该谴责的谴责,真动手的还是得等美国拍板。

而美国对此也非常擅长:动动嘴皮子聊以自慰,真要硬碰硬时,谁也撼动不了以色列。

如果联合声明能让以色列收手,以色列早就成了联合国纪律委员会的头号模范。

但现实远比声明残酷,声明只是风声大点,浪花不多,大概只有内塔尼亚胡和他的政府能笑得出来。

到底是谁的灾难,谁的责任?加沙的废墟和死者,还在等一个明白人来回答。

#致伟大胜利#

88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