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张忠谋放话中国芯片无能为力?这番言论背后藏着什么猫腻

一个91岁的老人,一句话就把整个科技圈炸了锅。

张忠谋,这个被誉为“芯片教父”的台积电创始人,在2023年的一次采访中直接开火:面对国际封锁,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产业将“无能为力”。这话一出,立马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

说实话,这老头的话份量可不轻。1931年出生的他,从宁波到台湾,再到美国深造,最后回到台湾创立台积电,这一路走来见证了整个半导体产业的兴衰起落。1987年他搞出来的芯片代工模式,直接改写了全球半导体产业的游戏规则。

台积电老板为啥突然开炮?

咱就是说,这话说得时机太巧了。2023年正是中美科技博弈最激烈的时候,美国联合一帮小弟对中国大陆实施技术封锁,想要掐住咱们半导体产业的脖子。这个时候张忠谋跳出来泼冷水,说中国大陆搞不定,你说这是巧合吗?

数据说话:中国芯片产业到底有多拼?

先看看成绩单。2020年中国半导体产业投资额达到1400亿美元,这数字把全世界都看傻了。到2025年,预计这个数字还要往上蹿。说白了,就是砸钱也要砸出个名堂来。

华为海思的麒麟芯片,在被制裁之前可是把高通、联发科打得满地找牙。紫光展锐在5G芯片领域也是风生水起,2024年出货量蹭蹭往上涨。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中芯国际,14纳米工艺稳定量产,2023年7纳米工艺也宣布突破。

虽然跟台积电的3纳米工艺比起来还有差距,但这进步速度着实让人刮目相看。

卡脖子的技术到底有多狠?

不过张忠谋的话也不是完全没道理。光刻机这个“卡脖子”技术,全球市场几乎被荷兰ASML公司垄断。而ASML受美国出口管制限制,最先进的EUV光刻机根本不卖给中国大陆。

截至2025年,中芯国际虽然在DUV光刻机基础上优化了7纳米工艺,但要量产更先进的5纳米或3纳米芯片,还是有点吃力。

再说人才缺口,2023年中国半导体行业人才缺口超过30万人。虽然高校在拼命培养相关专业的学生,但经验丰富的工程师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出来的。

台积电的“投靠”之路

2020年,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投资120亿美元建厂,这招“投靠”美国的策略看起来挺精明。2024年工厂正式投产,成为台积电在美国的第一座先进制程工厂。

但这招棋走得也不轻松。美国本土缺乏完整的半导体生态链,台积电面临供应链不完善和高昂运营成本的双重压力。而且美国还要求台积电优先满足本地客户需求,这让台积电有点骑虎难下。

截至2025年,台积电美国工厂的产能仅占其全球产能的10%左右,远未达到预期。这说明啥?就算是台积电这样的巨头,全球化布局也是困难重重。

网友炸锅:支持派vs反对派

张忠谋这番话一出,网上立马分成两派。

支持派认为,老爷子说的是实话。半导体产业高度全球化,单一国家想要短时间内实现全产业链突破,确实困难重重,特别是在外部封锁加剧的情况下。

反对派则不买账,他们觉得张忠谋小看了中国大陆的潜力。这几年中国大陆在逆境中仍然取得显著进步,中芯国际的工艺升级、国产设备的初步应用等,都证明了中国的韧性。

真相到底是什么?

说句实在话,这场较量远没有结束。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产业虽然面临重重困难,但进步速度确实让人刮目相看。从0到1的突破往往是最难的,但一旦突破,后面的进展可能会超出所有人的预期。

张忠谋的话虽然听起来刺耳,但也不失为一种警醒。中国大陆在半导体领域的追赶之路注定漫长而艰辛,每一步突破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努力,每一次挑战都考验着国家的意志。

未来的路怎么走?

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争,输赢还远未见分晓。中国大陆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政府的坚定支持,这是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优势。而且,封锁往往也是倒逼技术创新的催化剂。

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容易激发出强大的创新动力。当年的“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哪一样不是在外部封锁下实现的突破?

张忠谋的这番话,到底是基于客观判断,还是带有某种立场色彩?这个问题恐怕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写在最后

91岁的张忠谋,用一句话挑起了整个科技圈的神经。这场关于中国芯片产业未来的大辩论,折射出的是全球科技竞争的激烈程度。

中国大陆的半导体产业能否在重重封锁下实现突围?张忠谋的悲观预测会成为现实,还是会被事实狠狠打脸?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

你觉得张忠谋的这番话有道理吗?中国大陆能否在半导体领域实现真正的突破?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让我们一起见证这场科技博弈的精彩演出。

88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