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彩

台风韦帕登陆广东沿海,城市看海再曝系统性溃败

2025年7月19日,当今年第6号台风“韦帕”以强热带风暴之姿,裹挟着11级狂风与局部特大暴雨,悍然直扑广东珠海至海南文昌一带沿海,中央气象台的橙色预警,不仅预示着一场迫在眉睫的自然灾害,更将“城市看海”这一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顽疾,再次无情地推至风口浪尖。我们必须直面一个残酷的事实:为何在科技昌明的今天,我们的城市依然在暴雨面前显得如此脆弱,甚至上演一幕幕“水漫金山”的荒诞剧?

“韦帕”的到来,绝非仅仅是气象图上几条等压线的变动。它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城市内涝、山洪、地质灾害等传统次生灾害,其影响范围之广、强度之大,从海南岛北部局地特大暴雨预警高达250~280毫米,到国铁广州局紧急启动防洪防台风应急响应,部分高铁线路限速运行或停运,无不昭示着这场风暴的巨大冲击力。然而,真正的拷问并非台风本体的风雨冲击,而是其背后可能引发的次生灾害,以及那些在宏大叙事中被系统性忽视的经济民生脆弱链条。这,才是对城市韧性与区域风险管理体系的终极考验。

城市内涝,这场看似由极端天气引发的灾难,实则敲响了城市防灾减灾体系的警钟,揭示了城市内涝背后深层次的系统性溃败。我们必须直面一个残酷的事实:这并非孤立的“天灾”,而是人祸与制度缺陷的必然产物。资深城市规划专家劳毅波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城市化进程中“重地上轻地下”的规划短视与治理缺位是内涝频发的核心病灶。老旧城区的排水管道,许多仍是上世纪的产物,材料老化、口径不足、淤泥堆积如山,加之城市大面积硬质铺装阻断了雨水自然下渗,使得雨水径流迅速汇集,瞬间便能冲垮本就孱弱的管网防线。以湖南龙山县地下车库3人遇难的悲剧为例,物业通知滞后、通知方式无效的问题,暴露出地下空间在汛期管理和应急响应上的致命漏洞。尽管“海绵城市”理念推广多年,但在实际落地中,部分项目可能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功能,甚至出现“年年清淤年年淤”的怪圈,这简直是现代版的“掩耳盗铃”。资金投入的优先次序错位,以及跨部门协作的不足,更是削弱了城市防洪能力的整体提升。那些将内涝归咎于“极端天气强度远超设计标准”的论调,不过是掩盖规划滞后和管理失灵的拙劣借口。预警信息未能有效转化为基层行动,这本身就是管理失灵而非纯粹天灾。

要破解“逢雨必涝”的困局,城市必须加速向“韧性城市”转型,而科技赋能是其核心驱动力。构建智慧排水系统是当务之急,它能让城市管理者精准预判风险,及时调度排水设施,避免被动应对。传统排水系统多以“被动式”管理为主,信息孤岛严重,缺乏对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机制,极易在强降雨、内涝、管道破损、淤积等情形下出现失效。而智慧排水系统通过部署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管网水位、流量和水质,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分析,实现排水系统的“智慧大脑”功能。例如,新乡市通过智慧防汛系统,实现了从“逢雨必涝”到“雨停水退”的转变,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广州市“管养通”智慧排水平台、北京的“分区管理”与“智能排水”体系,均利用物联网传感器、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实现对管网水位、流量的实时监测与精准调度,变“被动看海”为“主动治水”。尽管智慧系统建设初期成本高昂,且存在数据孤岛和技术壁垒,但长期来看,其在减少灾害损失、提升管理效率上的经济效益远超前期投入,且通过统一平台和标准可逐步打破数据壁垒。推广成熟的智慧排水技术方案,将其纳入城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序列,并加强技术标准制定,势在必行。那些固守旧有模式、阻碍技术进步的监管壁垒和既得利益者,终将被历史的洪流所淘汰。

城市韧性建设更需系统性改革,这不仅是工程问题,更是治理理念、制度设计和执行力的综合体现。我们必须跳出传统框架,进行一场彻底的“外科手术”。首先,基础设施的革命性升级刻不容缓,大幅加大对城市排水基础设施的投入,提升管网设计标准,使其能够应对未来更频繁、更极端的降雨。同时,推广“海绵城市”理念,增加城市透水面积,让城市能够“呼吸”,而不是成为一个巨大的硬化盆地。其次,地下空间的“生命线”改造势在必行,完善地下空间的防洪标准和应急管理细则,确保防洪挡板、大功率排水泵等设施到位并定期维护。这不仅仅是工程问题,更是法律和责任问题,必须有明确的规范和严格的问责机制。再者,应急预警的“最后一公里”必须打通,加强应急预警系统的建设,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多渠道、全覆盖、无死角地传达给每一位居民。这需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风险预测和精准调度,并建立“气象-责任单位-处置人员”的闭环清单,将预警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令。

此外,我们必须借鉴国际经验,并关注被忽视的弱势群体。日本东京“地下神殿”般的排水系统能抵御200毫米/小时的超高强度降雨,其设计理念和工程标准堪称世界级;德国的“海绵城市”实践则强调生态化解决方案。这些案例无一不表明,技术防控和精细化管理能够大幅降低悲剧风险。然而,独居老人、残疾人、户外工作者等弱势群体在标准化应急预案中常被忽视,例如葡萄牙的“高温伙伴计划”和法国的“脆弱人群登记册”提供了人本化关怀的范例。有观点认为国际经验不一定适用于中国国情,且改造老旧城区难度大,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国际经验提供理念和技术借鉴,需结合国情进行本土化创新,改造难度不应成为停滞不前的借口,应分步实施,优先改造高风险区域。建立健全脆弱人群登记册和主动关怀机制,将韧性城市建设纳入绩效考核,并打破部门壁垒,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协同治理,才能确保一个都不掉队。

“韦帕”的警钟再次敲响:城市告别“看海”,不仅是工程技术层面的升级,更是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与升华。一个真正强大的城市,其衡量标准绝非仅仅是经济繁荣或高楼林立,更在于其在风雨来临时,能否保障每一个生命的安然无恙,让每一个个体都能在灾后找到重生的力量。这才是衡量应急管理水平的终极标准,也是人类文明在气候变化的狂潮中,寻找新航向的关键考量。否则,每一次“百年一遇”的暴雨,都将成为城市系统性溃败的又一次血腥注脚,而我们,将永远在悲剧的轮回中“看海”。

88彩